今晚,《青春有你2》總決賽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從開播以來,《青春有你2》與《創造營2020》先後以霸屏式熱搜屠榜各路話題單——今年的娛樂關鍵詞,必定有“女團”一個席位。

兩年前的夏天,《創造101》以超5000萬人觀看總決選直播的成績,創下了內娛女團選秀的高光時刻。由粉絲一票票用時間、情感、真金白銀打投出的“火箭少女101”,這個爲期兩年的限定組合團也將於今年6月如約解散,初代選秀女團即將成爲歷史。

內娛女團選秀到第三年,相對於不斷推出的男團,今年女團選秀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再度來襲。爲何女團如此備受關注?女團選秀有哪些變化?內娛女團的市場有多大?選秀節目後,女團又該何去何從?以下:

1

爲何都來定義新女團?

與2019年整年沒有出現女團選秀相比,今年女團可謂是全軍出擊。頭部平臺愛奇藝、騰訊、芒果TV紛紛推出重磅製作來定義內娛“新女團”。居高不下的熱度背後,女團市場究竟有多大魅力?

從數據來看,《創造101》收官之時,總播放量達48.6億,微博同名話題的閱讀量達104.5億;而截至5月29日,《青春有你2》的同名話題目前已有137.8億閱讀;僅播出4周的《創造營2020》話題閱讀量也已達143.3億,累積播放量達30.43億。今年的女團選秀市場,依舊熱度不減。

早在《創造101》時期,我國偶像經濟市場規模已經近1000億,其中核心音樂層市場(包括實體唱片、數字音樂、演唱會等)與衍生市場(影視、綜藝、廣告等)各貢獻一半左右。據藝恩數據庫預測,2020年我國偶像經濟市場將超過千億。

藝恩《中國偶像產業迭代研究報告》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創造101》決賽當天,集資額排名前11的選手,粉絲氪金數總額高達4125萬元左右。爲了送孟美岐C位出道,粉絲們公開集資保守數額超過1200萬;而在其三個月前的《偶像練習生》,C位斷層出道的蔡徐坤粉絲公開集資約是200萬——女糰粉絲的氪金追星能力,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預期

那麼,做女團,是如何做到多維盈利的?誰在其中受益?

▌數億投入,視頻平臺的金字招牌

對於女團選秀的發起者,播放平臺打造這樣一支S+(超級重點項目)綜藝投入成本在數億元,光現場工作人員就有數百人。如此高的人力物力投入,回饋也成正比。

●廣告贊助是選秀節目的重要收入來源

除了總冠名具有極高曝光度外,其他一些大讚助商還可以通過發起榜單,粉絲投票決定口播權等方式來獲取巨大流量。節目不斷提升的關注度、多元場景化的植入方式,讓《創造101》成爲廣告商眼中的必爭流量池。據相關人士透露,《創造101》僅在廣告招商這一塊的收入就已達到了4-5億元(節目的總投資在6億元左右)。

今年女團選秀的吸金實力依然強勢。《青春有你2》的總冠名是蒙牛真果粒花果輕乳,另外還有黑人牙膏、蘇菲口袋魔法系列、科顏氏、長隆度假區、NIKE、阿瑪尼彩妝、QQ音樂等20餘個大牌斥巨資拿下各類title的合作。《創造營2020》總冠名是蒙牛(純甄小蠻腰),其他贊助包括高露潔、京東、ABC衛生巾、奧妙、彪馬、曼妮芬、騰訊微視、QQ音樂、榮耀、蘭蔻、麥當勞、巴黎歐萊雅、雅詩蘭黛等知名品牌。

●全民參與成團選秀對於平臺的更大意義在於“促活拉新”

兩三個月內,光節目的播放量就可以達到幾十億 ,這還不包括一些衍生資訊,強勢拉動視頻平臺的DAU、MAU。粉絲要爲自己pick的成員助力,必須通過官方指定投票通道。

《創造101》設置了會員每天點贊121個,普通用戶每天11個的差異化規則。在粉絲瘋狂的打投pk下,節目直接提前完成了拉新的KPI。“騰訊視頻會員都充到20xx年了”的用戶不在少數。

愛奇藝《青2》前幾次投票時每個賬號可助力9位成員,VIP會員多一次機會。在比賽進入白熱化階段後,規則改爲每個賬號只能助力1位成員,會員額外多一次機會,如果使用愛奇藝泡泡APP再增加一次機會。這也就意味着,觀衆對於選手們需要從“好感”到“死忠”。投票方式的調整,更能看出每位練習生“強粘性”粉絲羣體的數量。

《青2》愛奇藝第四輪助力規則

另基於真人秀的節目形式,視頻平臺還會推出會員尊享版的內容。優質的會員專屬花絮、衍生綜藝使粉絲能夠更全方位地瞭解偶像,增強粉絲粘性與爲其付費意願。

收看日程表包括正片和會員尊享部分

用線上投票拉動DAU、MAU,用會員差異規則引導普通用戶向VIP轉化、向子APP引流,效果顯著。去年愛奇藝會員收入達到了144.4億元,首次超過廣告收入成爲其最重要的收入板塊。視頻網站推出全民選秀綜藝,給平臺帶來的是N重收益,包括成團後,偶像團體的繼續引流能力都不容小覷。這是騰訊、愛奇藝們在2020年依舊樂此不疲地發起選秀的重要緣由。

▌女團的多元變現渠道

偶像成團類選秀不同於以往一些由專業評審打分選擇的傳統綜藝,粉絲的投票數直接決定選手能否出道。偶像經濟時代,粉絲數量就是人氣高低的最直觀表現,也是商業價值的重要考覈維度。

當下中國偶像市場中,女團的變現渠道基本可以分爲B端和C端兩部分。其中,B端(主要影視綜藝、商業代言等)在國內仍屬於一個重要變現來源;而C端(主要是粉絲消費)增長的潛力則是中國偶像市場在競爭中突圍的砝碼

●以SNH48爲例,其已經成功在C端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變現閉環

48系女團從劇場公演開始,這些劇場主要分佈在大城市的重要地產中心,幾乎每天都有公演,每場公演票價基本在學生黨也能接受的範疇。用近距離的表演,吸引觀衆成爲粉絲。

第二階段則是握手會、拍照會等。粉絲購買78元的CD可以獲得一張握手券(與偶像握手10秒,會有工作人員計時),而大多數粉絲至少會買十幾張CD,還要集齊各種版本。只要有一萬名這樣的粉絲,就可以實現千萬級別的收益。在疫情期間,絲芭還推出了“雲握手券”(一張可以和偶像雲握20秒),價格不變。

握手會排隊現場,圖源@SNH48官博

每年的總選則是粉絲氪金最多的時期。粉絲在“偶像要的名次,一定要給她”的心理暗示下,在總決選前瘋狂集資、投票。SNH48的重要投資人陳悅天就曾在採訪中表示,每年總選舉的收入,就佔據公司總收入的20%以上,這能夠讓公司運營有穩定的現金流且回收週期快,極大降低了商業風險。

圖源:@摩點應援 官博

●101模式下走出來的團體,則將B端和C端的變現結合起來

這從火箭少女出道後的資源分佈就可見一斑。團隊中人氣更高、粉絲氪金能力更強的成員能夠獲得單人的影視與代言。如孟美岐出演了院線電影《誅仙》,票房高達4億,成爲了TOM FORD的“品牌摯友”等;吳宣儀出演了電視劇《斗羅大陸》,代言了雪花秀雪域活顏系列等;楊超越綜藝邀約不斷,商務上也拿到了AHC“全球代言人”的title;Sunnee是小奧汀脣妝代言人等。

而在團體演唱會、專輯售賣上,又會開放火箭少女的個人單鏈,讓粉絲比拼購買力,充分發揮C端的變現潛力。

圖源:@火箭少女101 官博

畢竟101系列的限定團是爲偶像經濟而生,只要粉絲足夠鐵、願意給偶像投資,就能讓市場看到這一部分粉絲的氪金能力。

▌經紀公司

●B2B模式與B2C模式

對於傳統做女團經濟的公司而言,潛在的經濟效益分佈在以下幾方面:

B2B模式下,打造出的偶像可以接商務活動、代言、演唱主題曲,這些通告是大部分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頭部人氣成員則有機會參與影視和綜藝項目,爲團體引流。

B2C模式下,經濟收益來源更爲豐富。首先是推出的專輯和單曲,其數量和質量也是判斷一個女團運營情況的指向標;然後是粉絲見面會,滿足了養成系粉絲與偶像的互動需求;演唱會也是其中一大收入來源,但對女團人氣、實力都有極高要求;偶像周邊、與偶像有關的雜誌/報道銷售也能引起粉絲較強的支付意願;通過APP打造粉絲社羣運營也是女團經濟公司的嘗試方向。

出道是專注偶像培養公司的首要目標,這證明其發掘打造偶像的鏈條上必定有過人之處,有助於公司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各類做傳統影視、網紅經濟等公司也派選手來參賽,對於出道與否卻不是真正在意的點,借節目的流量東風,促藝人的全方位曝光提升纔是關鍵。

從幾檔節目的參賽選手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選手的唱跳功底實在不能達標,但卻能因爲被嘲、被討論而出圈。這類選手往往在淘汰後還能憑藉節目中累積的人氣,獲得一些資源邀約。

相較而言,成功送選手出道的公司,在該藝人本身上獲得收益並不多。由於平臺在造星過程中投入了大量資源,平臺在後續的經紀約中議價能力極高。據曝光,火箭少女原公司與騰訊的分成比例大概爲3:7。假設團隊拿到一個價值1100萬的代言,那11人所在的經濟公司分到330萬,還要各公司之間再分配,一家經紀公司也就取得30萬,還得與藝人再分成。但對於原經紀公司而言,限定期過後,出道藝人反哺原公司不失爲一門好生意。

●內娛偶像市場掀起“百團大戰”

近些年,日韓的偶像文化逐漸入侵,讓國內的部分公司看到了偶像團體的前景,開始佈局偶像產業,較爲早期且知名的是SNH48。2012年,絲芭文化推出了大型女子偶像團體SNH48,早期與日本AKB48有版權等方面合作,後因本土發展需要,已獨立成爲一個純國內運營的國產女團。SNH48與日本模式相比有許多本土創新。比如會選一些符合中國口味的原創歌曲,劇場多選在一二線大城市,集體化管理藝人(而日本採取的是兼職偶像制)。

2014-2018年,經緯系公司覺醒東方、WR/OC等偶像賽道的明星公司紛紛成立,並開始造星儲備。

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宣告着內娛“偶像元年”的到來。《創造101》落幕,由粉絲一票一票投出的“火箭少女101”,在內娛女團市場獲得了超一線的地位,爲電影《西虹市首富》演唱的主題曲《卡路里》更是火遍全國。基於此,後101時代,更多的公司參與到偶像團體培養中來,偶像經濟野蠻生長。今年兩檔節目中,許多新面孔公司都成立於那段時間。

每年偶像團體層出不窮,據保守估計,2016年到現在,擁有正式團名的女團組合就至少存在200個

2

女團選秀到第三年,有哪些變化?

▌節目形式

●本質依舊是真人秀+才藝競演

脫胎於韓國《Produce101》的這些全民女團選秀,其節目的內容本質可以歸結爲“真人秀+才藝競演”。

與前年國內市場初做偶像成團選秀的探索相比,今年的女團選秀環境已然有所變化,平臺、選手、經紀公司等之間的競爭,從臺前到幕後都在升級。

《青春有你2》與《創造營2020》主視覺

●《青你》更偏向韓國原版模式,靠話題度討論量出圈

從節目形式來看,先發的《青你2》採取的依舊是靠近韓國原版的路線,讓練習生按公司組成小分隊,輪流進行展示並被導師進行分級,然後通過不斷的練習、公演等,向粉絲展示練習生的實力與成長,粉絲作爲“青春製作人”以投票形式助力109名選手,最終票數最高的9名女孩成團出道

雖然選秀形式變化不多,但愛奇藝在營銷一塊下足了功夫。即使是一期節目都沒看過的人,也都在微博或朋友圈刷到過“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

(《青2》洗腦的Rap片段)

●創3大改賽制,試圖從實力突圍,但目前來看效果需要進一步等待檢驗

而《創3》首播直接改變了此前大獲成功的節目形式,不僅將此前11人的出道位直接砍到7人,還取消了A班到F班的分級制度。

在第一期節目中,沒有了成員的自我介紹,教練團直接向101位女孩發問“誰覺得自己是這101人中的最強vocal/dance擔當”,並要求其相互battle選出初出道位7人。

如果說《創造101》是內娛女團選秀“從無到有”的突破,那今年騰訊的目標則很明顯——不僅要做女團,還得“從有到優”。減少選手話題營銷,增加關於選手實力的展示。

但改制後的創造營,是否還能再創前年的輝煌,卻還有待市場反映。畢竟,已經有聲音在吐槽這樣的女團選秀更像“達人秀”——成員的個人特長毋庸置疑,而是否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女團還等待重重考驗。

反觀已經快到總決選的《青你2》,已給觀衆們呈現了清晰的女孩羣像刻畫。隨着《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播出,《創3》面臨的壓力不言而喻,後期還會放出什麼“殺手鐧”值得關注。

▌多元選手

●更多的非典型女團選手出現

101時期,頗歐美範的踢館選手王菊說:“有人說我這樣子的,不適合做女團,可是做女團的標準是什麼,在我這裏標準和包袱都已經被我喫掉了。而你們(觀衆)手裏握着的,是重新定義中國第一女團的權利。”非典型女團身材長相的王菊圈粉連連,到了節目中後期,“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時能出道”幾乎成爲了一次全民狂歡。

而出道成員中,Yamy、Sunnee的身上也一定程度上投射着大衆對女團刻板印象的反叛心理。女團成員不一定要是瘦高白皙的美女,差異化的美感恰是女團綜藝能夠大火的原因之一

於是,在今年的舞臺上,更多非典型女團選手的加入也是一個亮點。初評級時就獲得A評級的上官喜愛,外觀上似乎與女團形象相離甚遠,但這並不妨礙她舞臺上的實力流露;走“復古搞笑風”的張鈺和王清也因充滿張力的表演承包了現場的笑點。

左:張鈺,右:上官喜愛

各有特色女孩們的參選,都在試圖推翻僵化的審美印象,滿足了不同觀衆的期待。女孩們,不止是一種樣子。究竟什麼樣的女孩可以做女團?標準應由實力決定,應由觀衆決定。

▌參賽公司

●一大批公司倒閉,也有一大批新公司繼續加入這一賽道

將今年兩檔節目的參賽成員背後的公司與兩年前作對比,這一賽道中有人出局,也有人忙着入局。僅以“火箭少女”成員的原經濟公司爲觀察樣本:去年9月,楊超越所在的聞瀾文化60%的股權被以9600萬元價格收購;而紫寧所在的麥銳娛樂,在比賽結束時就獲得了數千萬元A輪投資,卻在之後屢傳“破產”,後公司出面否認倒閉傳言,但內部確實在做巨大調整,惹粉絲不滿。

《創造101》時期共有42家經紀公司藝人蔘賽。到了今年,《創3》參賽的有48家公司,《青2》參賽的有46家公司,其中有一大半公司沒有參加過女團綜藝,還有一些國際型公司參與競爭,如曜星文化(YG在中國分公司)是在今年1月17日才註冊的。

●大型偶像經紀公司依舊在輸出,但是質量驚豔的選手少

爲《創造101》成功輸送冠亞軍選手的樂華娛樂,今年在《青2》35強淘汰賽後僅剩金子涵一人,並且前期的排名並不高。這也反映了當下偶像經濟行業的一大痛點:選手出現斷層,後備力量不足。高質量的練習生已經快被選得差不多了。現在去重點藝術院校門口蹲人,能被星探看中的基本都已經籤公司了。

●影視公司的偶像藝人分部,有一些關注度不錯的選手輸出

此外,影視經濟公司在風口下也積極佈局偶像分支業務,輸出了一些關注度不錯的選手。

如嘉行傳媒(楊冪所在公司)就在《創造101》賽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嘉行新悅,這次共輸送了10名藝人到兩檔節目,其中幾位練習生在《創3》開局順利而贏得不少關注;華策影視往兩平臺各輸送了一名選手,目前來看虞書欣在《青2》出道基本無懸念;來自泰洋川禾(Angelababy、Papi所在公司)的趙小棠、孔雪兒目前也基本處在《青2》上位圈。

●直播、網紅公司也試圖在女團選秀的流量裏分一杯羹

“誘人蛋糕”面前,直播、網紅公司也紛紛入場,試圖在女團選秀的流量中分一杯羹。例如有上千萬微博粉絲的網紅林小宅、因緋聞事件沸沸揚揚的秦牛正威等人,也通過網紅公司參加到女團選秀大軍中。

●SNH48也在試圖出村挽回盈利下滑的窘境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稱體系不同、不需要參與女團選秀而缺席《創1》的國內最大女團SNH48,在盈利下滑、成員出走等一系列窘境下,今年最終選擇高調入局女團選秀,派出共10名團內人氣選手爭奪“出村”曝光量。

大平臺資源曝光的優勢,以及時刻變化着的市場需求,讓專注於女團運營的老牌經紀公司面臨與更多非這一賽道的公司競爭的壓力。

3

觀衆看女團選秀,到底愛看的是什麼?

▌觀衆愛看什麼?

觀衆看女孩成團類選秀,究竟愛看的是什麼呢?我們採訪了一些“秀粉”:

“感覺今年的兩檔節目比之前成熟很多,有很多亮眼的選手,之間的battle很吸引人

“微博主頁天天能刷到cut,爭C位、勾心鬥角這種環節很像平時工作中的情形”

"只喜歡看真人秀的部分,看plmm互撕很爽"

“《創3》這次的賽制很殘酷、很好看

“好喜歡女孩們之間的細膩感情,說好不真情實感追的,但後面有好幾期都把我看哭了”

“主要是湊個熱鬧,基本會用倍速追,到了舞臺部分再正常速度看”

“衝着導師去的,結果被一些選手實力震撼到了”

“以前追韓團,現在發現內娛也有很多優秀愛豆,而且追星會更方便

……

女團選秀因爲集合了“真人秀”和“才藝競演”,被賦予雙重吸引力。一面是在殘酷的淘汰賽制下,女孩們必須從早到晚刻苦訓練,展現進步和舞臺魅力,才能在一輪輪投票中留下來,競爭的部分能夠激起觀衆的“參與感-互動感-主角感-夢想感”。而另一面,真人秀展現了被規訓的選手在某些環節、場景當中,情感、表情、動作的無意表露,它脫離了規訓的軌道,能引發觀衆好奇心與窺私慾,也能產生某種程度的情感共鳴

前半程突出矛盾以吸引路人關注,後半程渲染溫情以鞏固粉絲,同時用排名不斷鞭策選手和粉絲,這樣引導下的女團選秀很難不引發觀衆真情實感地“入局”。

▌劇本和剪輯的加成作用

選秀綜藝背後有編劇、有劇本,從來就不是一個祕密。

《創造101》製片人邱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做女團其實很難,“女生看男生是帶濾鏡的,只有一種情緒,粉、愛、他特別棒。女生看女生是帶刀子的,但也正因爲這樣,節目也容易形成各種審美觀和價值觀的討論,引起話題。

當時,主創團隊甚至做過一次社會調研——對於男性偶像和女性偶像的需求,觀衆如何排序?結論是,男性特質的排序是顏值、能力、人設,而女性則是人設、能力、顏值。

《創造101》節目組甚至在媒體面前揭露了編劇的操作流程——

節目開始前,編劇們要對選手們的所有資料——既往史、報道、社交媒體等做梳理,整理她們的人物小傳甚至從心理學角度給每個人做圖譜分析

拍攝時,只要有選手的地方,編劇們就一定會在一邊觀察。因爲編劇們決定着每一期節目的邏輯、框架和具體內容的人。誰的鏡頭多,誰的鏡頭好,最先由這羣人把關,最後才交由總導演、製片人和播出方審覈。

每天晚上,節目的編劇們都會拉着女孩們採訪。因爲編劇們需要埋線——在節目裏,每個選手都有自己的敘事,自己的故事線,自己的人設。選手們要把故事說出來,編劇才能幫她們寫進節目。而故事線決定着節目裏鏡頭的多寡。

《創造101》的總編劇顧問吳暢暢,同時也是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不難想象,編劇+傳播團隊,自然輕鬆打造人設和熱搜爆點。《創造101》之後,吳暢暢在高校首設了綜藝編劇這門專業必修課程

一般來說,綜藝裏有幾種常見劇本設定:

1、“大魔王”設定——這種選手實力人氣都不可阻擋,粉絲在慕強心理下對其格外青睞,出道的可能性極大;

2、“祭天”劇本——一般這類選手對於節目組屬於拉仇恨的存在,通過放大某細節,而引起衆人加入對她的diss;

3、“鵝選/桃選”設定——這類選手往往得到更多的鏡頭與關注,引發衆人猜測是否是節目組力捧對象;

4、“美麗廢物”設定——這類選手顏值高但實力弱,紅粉與黑粉均佔有很大數量,也是容易營銷出圈的存在。

另外,組CP也是節目的慣用吸粉手段。《青2》初播之時,趙小棠的關注度還不高。但她與虞書欣“高冷vs話癆”的性格差,讓兩人搞笑又有愛的互動成爲了初舞臺時最火的剪輯素材。兩期節目播出,已有了一大批“大虞海棠”CP粉,號召投票送兩人共同出道。趙小棠的排名也因此從最初第61位,升到出道位。當然,組CP也存在風險,容易陷入被唯粉質疑“吸血”的尷尬。

由於互動有愛而被剪輯關注到的二人

知道有劇本,但是不知道劇本走向如何,正是在各種猜疑之下,女團選秀戲劇性無可比擬。

▌氪金的動力

爲何粉絲願意不斷氪金來打造偶像?其心理主要可以分爲以下幾類:

偏女性視角來看,她們所支持的偶像身上必定有她所認可、所羨慕的品質。在“想成爲她”的念頭驅動下,她們將偶像當做努力目標和心理寄託,將自己的事業生活等各方面的奮鬥向偶像靠攏。與其說是氪金打造偶像,不如說是在打造一個投射到偶像上的自己。

偏男性視角來看,追女團或是基於“想擁有她”的心理。就如男愛豆永遠有無數的女友粉,男性粉絲在追女團的時候更傾向於pick一些符合自己審美與擇偶標準的偶像。

而還有很大一部分粉絲追女團是完全是出於“養成系”的心態。愛豆不一定是業務強者,也不一定顏值出衆,但凡有點能觸動到他們,他們會願意對這個偶像投入更多的關注與情感。在這個投入過程中,粉絲對於偶像的情感也逐漸變濃,粉絲粘性越來越強。高度集中的目標激勵下,偶像利益常常超越了個人利益。這類似於“掘金”心態——在百名練習生中,憑藉自己雙眼pick出黑馬,並不斷號召其他人關注和投票,最終若能助力其出道,不僅有成就感,還能證明自己有卓越的判斷能力

之所以到今天人們還會談論《創造10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對刷新了大衆對於女團的印象。根據百度指數,在受衆人羣畫像上,女性對女團選秀節目的關注度實際遠高於男性。

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與被精緻包裝的傳統明星相比,偶像似乎是一個“不太完美卻一直在向更好追逐”的存在。粉絲參與到偶像的塑造中來,偶像的每一次成功、受挫、進步都牽動着粉絲的情感

4

選秀節目後,女團又該何去何從?

國產偶像成團類選秀到第三年,靠着海外引進+本土創新的模式,已擁有了一批與節目共同成長的“秀粉”。在粉圈文化日益蔓延的當下,女團們一邊憑藉巨大的利益誘惑着圈外人入局,一邊也不得不面對圈內競爭愈演愈烈的殘酷生存現狀。女團需要解決哪些困境?選秀節目後的更多時間,女團又該何去何從?

▌經紀合約

出道即現的問題就是練習生的經紀約歸屬如何分配。《偶練》成團後愛奇藝與出道練習生原公司採取的是共享經紀約,這也就造成原經濟公司爲了讓練習生與原所在團體並行活動,與出道團合體過少的局面

騰訊方似乎是吸取了這方面教訓。決賽之夜,《創造101》總製片強調了11位女孩“割裂式經紀約”,即兩年時間內都只會作爲“火箭少女101”成員進行演藝活動。但人氣成員原所在的韓團組合的經濟公司卻表示,參賽前合約是允許兩團並行活動。

當練習生背後的運營方過多,就會造成整個團體不能夠齊心協力的局面,損害的其實是各方利益。之後的“退團風波”再次說明了若想用101模式在中國造新女團,平臺、經紀公司、偶像等之間的利益分割需要有更明確、更嚴格的制度合約。

▌後續資源

成團選秀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偶像市場的優秀人才。出道是耗盡了公司平臺培養、無數粉絲砸錢的結果,但“出道是最後的高光時刻”在損害着這一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性。成團的後續資源,少到讓粉絲覺得追內娛偶像團體是一筆沒有售後的投資。

從2018年算起,“火箭少女”已經算是成團後發展較好的團體了,成團半年後就有演唱會,新歌專輯也發了十幾首。

相比之下,男團的後續運營就較爲慘淡,《偶像練習生》出道的NINE PERCENT組合,已於去年10月如期解散,解散前的專輯《限定的記憶》甚至沒有合體曲目,僅是九位偶像分別唱了單曲。

NINE PERCENT團體解散前最後一張專輯

NINE PERCENT糰粉曾在微博喊話爲這個團申請吉尼斯紀錄。截至解散前一個月,這個偶像團體只合體了55天,其中還包括了非公開行程,實際合體時間遠小於55天。所以粉絲想給他們團申請“全球最難合體團”的吉尼斯紀錄,並調侃“爲創造紀錄,即使要頒發認可,他們本人也是無法到場的,不然合體數就又多了一次”。

▌缺少舞臺

“舞臺空蕩蕩,偶像在片場”——這是當下國內偶像市場的現狀。樂華娛樂創始人杜華說,“這是由中國整個環境所決定的。因爲在海外很多都有打歌的舞臺,中國是沒有的”。

隔壁日韓的偶像市場,偶像發歌打歌是核心業務。韓國三大臺中都設有打歌節目,光知名的就有KBS的《音樂銀行》、SBS的《人氣歌謠》、MBC《Show音樂中心》等等。即使是當紅的團體,也必須通過打歌舞臺的音樂表現來證明自己。

韓國人氣偶像團體也需要上打歌舞臺

中國缺乏打歌舞臺的傳統,近幾年雖然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先後推出了《中國音樂公告牌》《由你音樂榜》《這就是偶像》,有嘗試做偶像舞臺的初心,但基本都沒引起多少水花。對舞臺的過度修音、舞美設計,讓節目失去本身看偶像比拼實力的意義。舞臺不足,讓偶像團體先天發展土壤不足。

做限定團既爲快速收割市場,參加影視、綜藝跨界刷存在感,跑各種商務代言更符合經紀公司的利益需求。市場畸形發展下,願意專注於舞臺本身的偶像少之又少。

▌市場疲軟

“偶像元年”以來,每年市場上都有超過兩次的超大型選秀,這些頻繁的同質化節目,註定會讓觀衆陷入疲軟狀態。這也是今年女團選秀不斷走出“舒適圈”創新的重要原因。尤其對於真情實感打投卻沒能成功送偶像出道的粉絲而言,“意難平”的情緒會極大消減其下一次氪金追選秀的積極性。

另外,韓國原版的produce系列誕生的背景是“偶像過剩”——偶像團體更新換代過快,許多中小公司的藝人沒有資源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練習生訓練數年沒有出道,就此無緣偶像生涯。於是Mnet推出這樣一臺選秀節目,讓中小公司藉藉無名確有實力的練習生能夠在舞臺上大放光彩,吸引粉絲。

對於中國來說,來參賽的許多公司都是初入這一賽道的,並沒有完善的練習生梯隊儲備,這從來參賽的“回鍋肉”(已有出道或成團經驗)選手之多便可看出。不斷推出的節目已經消耗了一大部分國內偶像市場的優質儲備,新人練習生可能只參加了幾個月訓練就被公司推送去參加比賽。練習生供應斷檔、質量良莠不齊,也是阻礙內娛偶像團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目前來看,女團的市場依舊還存在着藍海,遠不到有多支優質女團同期競爭的局面。但女團養成是一條充滿耐心的路。這裏的耐心不光指市場和經濟公司,也包括每一個女團成員、家長、粉絲等等。只有長遠謀劃佈局,不一味只顧眼前,才能避免“曇花一現”的結局。

References:

1).《2018中國偶像產業迭代研究報告》,藝恩諮詢

2)《娛樂粉絲經濟專題研究:“流量明星”的神話與現實》,國金證券

3)《2018財智對話:中國偶像產業的崛起之年》

4).《女團選秀三年了,怎麼還在哭哭啼啼》作者/張曉慧,BY 南風窗(ID:SouthReviews)

5).《誰能決定我命運:一份<創造101>觀察樣本》作者/羅婷,BY 人物(ID:enwumag1980)

6).《<創3>開播:首期改個人秀,出道位變7人,七成公司首次入局》BY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7).《20+金主搶灘<青你2>流量,女團成品牌新寵兒?》BY 營銷娛子醬(ID:marketingyuzijiang)

8).《9人組合不如半個蔡徐坤,爲什麼選秀節目還在執着“成團”?》BY 星數 BRIGHT DATA

醬(ID:BRIGHTDATA)

9).《從SNH48到1931,16個女團的生存情況細剖》作者/範琳琳,BY 三聲(ID:tosansheng)

10).《王菊火了,爲何<創造101>女團還是火不了?》作者/朱濤偉,BY 鈦媒體(ID:taimeiti)

11).《<青你2>VS<創3>:“一場草根直男與中產直女視角的比拼”》作者/劉楚楚,BY GQ報道(ID:GQREPORT)

12).《從“青”“創”正式對打,聊聊101系選秀劇本》作者/罐頭辰,BY 澎湃有戲(ID:wenyipinglu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