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对陶渊明的印象,大家更多的是他的各种头衔:田园诗创始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流。陶渊明从小修习儒学,又因为魏晋时期主流是老庄学说,所以他也通晓道家,使得他身上既带着儒家的入仕志向,而又怀着一颗希望隐逸田园的心。

我们这里要讲述的就是他正式归园田居之前的生活,也许从中也可以窥见陶渊明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田园。

一、少年困苦: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从年轻时父亲和姨娘相继去世,陶渊明的家境变得越来越困顿,导致了他二十岁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何谓游宦?简单地说就是背井离乡,去远方做官。在古代安土重迁的思想下,在陶渊明所表现出的隐逸思想中,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而又不得已的选择。

可是他的人生也没有因此变得好起来,一开始只能做低级官吏的陶渊明并没有对此有什么怨言,但是很快他发现因为官场腐败,政绩都只能被上司拿去邀功,所以升迁无望,于是便辞去了这份官职回到家乡。

但他回到安逸的田园生活没多久,二十九岁的他又出任江州祭酒,现在的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的江州祭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可是从历史资料上来看,这份工作冗杂繁琐,不仅要管州兵,还要管粮草,管水路,管户籍等等。

对于一个在官场里想要向上爬的人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是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也许符合了他从小所学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但是却和他内心深处所想不同于是陶渊明因为不堪忍受所以再一次辞官。

之后不久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可能是因为江州祭酒这份官职给了他阴影吧,他并没有接受这份官职,仍然沉浸在自己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也许这个时候的他的内心就已经偏向了田园生活。

二、中年漂泊: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后来他又去当官,但又因生母去世,不得不丁忧归家,当时他也是个小官,不为皇帝所注意,因此也没有夺情留情的事,只好回家。

辞官又做官,做官又辞官,不断颠沛流离地生活,在三年丁忧期满后,他既想继续做官来一展宏图,可是他还眷恋着田园生活。公元404年,他写下了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你看那空中的阴云久久不散,烟雨蒙蒙让人看不清前面的景色,四周环顾全是一片昏沉,大江阻隔那远游的客人如何能前进?还好家中有酒,自己在东窗闲饮聊作安慰,思念的好友在远方,可惜舟车不通,难以相见。

陶渊明想念远方的朋友,但是“停云霭霭”哪里是写天空,而是说这被贵族搅乱的灰暗年代;哪里是“时雨蒙蒙”,而是这烦忧无休无止。“八表同昏”一句,看起来是在写春夏相交的天气,实则是在暗喻这被贵族你争我夺搞得天昏地暗的时局。

三、终归田园: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陶渊明怀着这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后来还是积极地去做官,想要尽自己所能改变这一切。可终于在公元405年,也就是陶渊明已经踏入四十不惑的这个年龄里出了一件大事,这一年的八月,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彭泽县令,有一个叫做刘云的督邮前来检查公务,这个刘云一向以贪婪著称,经常向下属索要贿赂,并且还要求他束带相迎以示尊敬。

当时陶渊明身边的人都在私下里劝陶渊明不如忍忍给钱了事,可是陶渊明的文人风骨却让他不能这么做。

《晋书·渊明传》里写道:“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里的五斗米其实并不少,只不过在这指代了他做彭泽县令的收入。在当时做一个县令,不仅有米粮的收入,还会发放布匹等财帛。按照现在来换算,简单地说陶渊明做一个这样的九品小官也可以年收入20万。这时的他才做了彭泽县令八十天,终于是厌倦了,也看透了这世俗的官宦生活。

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也许他这是他半辈子梦想的破灭,在《归去来辞》里,他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和他的三观格格不入,他无法成为那个自己年少时曾经向往的治世能臣,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呼喊,成为一个隐居田园的自在人,却终究还是放不下。

四、小诗文有话说

也许田园生活没有做官来的那么的富足,也有“草盛豆苗稀”的喟叹,但是他这种清正廉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永久流传,也在中国诗词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参考文献:《晋书渊明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