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个问题,在你最需要钱的时候

意外看到一笔巨款,并且唾手可得

拿还是不拿?

所谓句子爱财取之有道,多数人还是不屑于这种盗窃行为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迫于生活的压力

我相信也会有不少人会采取下面徐峥的做法吧

《犯罪分子》

看过了太多犯罪电影,各种高科技,枪林弹雨,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凶神恶煞的毕竟少数

多数还是循规蹈矩的普通人

就跟山争哥哥一样

开篇顶着一个25岁程序员脑袋的胡天(徐峥扮)嘴里在念叨着当地民谣《拔萝卜》

作为一个普通上海市民,这个看起来显老的年轻人带着一脸善良,却眉头紧皱

自己刚刚被分手,母亲重病住院,需要一大笔医疗费用

找遍了朋友,也没人太愿意借给他钱,相信这个时候任何人都是透着绝望的。

酒店等人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一个箱子。应该是哪个客人遗留在这里的

四下无人,这时候他动起了歪心思

拿还是不拿

普通的公文包,里面可能是笔巨款,也可能只是几页合同之类的材料

这时候导演刻意地给了胡天特写镜头,给了观众很强的代入感

只是瞬间,汗珠从硕大的脑门流了下来。为了掩饰紧张,嘴里哼唱的民谣越来越快

仅是一个镜头,就把我们有时候要做坏事前的心里活动展现了出来

片刻,铁了心的胡天拎起箱子,快步走了出去

打开一看,果然是钱。这时候的他,反倒没有刚才那么紧张,头也不回地走了

没多久,失主就找到了电视台,新闻也报道了这个事情

只不过酒店监控只拍到了胡天的头顶

当然了,认识他的人肯定一眼就能看出来

第二天,他去了母亲的医院,与此同时,警察也找上来了。

电影就在胡天逃脱了警察的追捕,露出了一个微笑之后,结束了

偷了东西,就一定是坏人吗?

不一定,电影的大半部分,都在讲胡天的“好”。

胡天作为哥哥,绝对是尽职的。弟弟写作业时睡着了,他悄悄地帮他收好作业,替他洗脚。

当弟弟胡地被小混混欺负时,他二话没说就找上了那批小混混,三下五除二就替弟弟出了口恶气。

知道警察即将找上门来时,他安顿好弟弟,告诫他要好好读书,不要像他这样。

作为儿子,他也尽了本分。

母亲在医院里随口提起了自己的发卡,胡天回家后就立刻帮她找。

母亲重病,宁可犯罪,胡天也要把母亲的医药费贴上。

即使警察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他也要等母亲的手术做完了再离开。

他还有普通人很少有的正义感。

影像店门口摆摊的老板被欺负,报纸被一伙人一把火烧没了,胡天立马把现场拍下来,见义勇为。

但这一切,并不代表他是个十足的好人。当生活的困顿挤到一起时,性欲成了胡天发泄的出口。

夜晚,他给女人们一个个打电话。

“我还想你,过来坐坐?”“我现在特别想你,来我家吗?”最后,他约到了小张,影像店的员工。

在面对陌生人的皮箱时,尽管经历了心理挣扎,贪婪战胜了理性,胡天最后还是把它捡走了。

他究竟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没人能说清楚,生活中的人和事大部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好和坏也没有明显的边界。

在《犯罪分子》最后,有一句胡天的独白:我知道我做了一件错事,以前我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我会改。

说的非常云淡风轻,非常踏实,非常喜悦。

如果非要给胡天下一个定义的话,他就是个普通人。

他随时都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也有可能我们就是胡天这样的人,有些正义感,但遭遇了生活的重击之后,可能会做出违背常理的事。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非黑即白,只有好坏参半。

有时候难就难在如何定义好与坏

相好小张、弟弟胡地,医院的医生护士,他们都帮着胡天逃脱了警方追捕

反而是门口的报摊大爷,虽然受过胡天的帮助。却在最后出卖了他

警察眼里,可能这才是大大的好人。

但在观众眼中,正邪一眼即分

胡天就此过上了逃亡生活,最后有没有被抓住,电影没有交代

他应该是难逃法网还是向他说的那样“慢慢做回一个好人”

就只留给观众来想象了

这部只有31分钟的电影,是导演程耳23岁时的毕业作业

坊间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传说:《犯罪分子》是北电史上最强的学生毕业作品。

故事很普通,因为他讲的就是我们普通人在遇到事情时展露出的人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