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德國二戰空軍定位是戰術性空軍,其主要是轟炸機配合陸地作戰,負責炸燬敵方機場、兵員集結地等。因此,德國二戰期間的轟炸機一般都是中型轟炸機,比如Ju-88、He-111和Do-17等轟炸機。而德國在二戰期間由於自身定位戰術性空軍,沒有大規模的建造重型轟炸機,更不用提遠程戰略轟炸機了。因此,德國卻沒有能夠深入敵方腹地執行戰略轟炸機,這也成爲了德國空軍致命的缺陷。雖然說德國沒有打造一支戰略空軍,但是納粹德國卻在二戰期間也研製了戰略轟炸機,曾經以轟炸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衆國爲目標,打造出了幾款轟炸機,雖然該項目到最後被廢除。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轟炸美利堅合衆國轟炸機當中的——容克斯Ju-390遠程轟炸機。

Ju-390遠程轟炸機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國更是憑藉着雙發中型轟炸機快速攻佔了波蘭、法國等國家,取得了閃電戰的勝利。德國意識到美國將會介入歐洲戰場,爲了能夠執行對美利堅合衆國的轟炸,在1940年,德國納粹空軍啓動了“美利堅轟炸機”項目,向外界招標遠程戰略轟炸機。其實“美利堅轟炸機”項目最早被稱爲“烏拉爾轟炸機”項目,烏拉爾是蘇聯境內的軍工業集結地,德國成立“烏拉爾轟炸機”項目當時就已經有對蘇聯動手的念頭了。後來,由於支持該項目的初期空軍負責人瓦爾特·韋佛死於飛機失事,“烏拉爾轟炸機”項目就夭折了。當美國、英國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對德國展開轟炸的時候,德國才意識到遠程轟炸機的重要性。爲了讓美國的紐約陷入火海,德國元首希特勒纔開始決定成立“美利堅轟炸機”項目。

德國航空部啓動“美利堅轟炸機”項目之後,並且對其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根據地理位置來看,美國與歐洲中間隔着一個大西洋,其最短的航程在5000公里以上,在當時德國空軍當中的轟炸機沒有能夠達到這個航程的,後來由於葡萄牙政府向希特勒表示善意,希特勒認爲可以以葡萄牙的亞速爾羣島爲基地,用遠程轟炸機對美國的紐約等重要城市發動攻擊。後來,納粹高層經過仔細的探討之後,爲“美利堅轟炸機”項目制定了一些指標。

Me-264轟炸機

在二戰前期,德國取得了在歐洲取得了非常大的戰績,而納粹高層認爲歐洲戰爭即將結束,就開始把目標方向放在了非洲中部、以及美國,在當時的局勢至少是站在德國法西斯這邊的。從上面可以看出,德國爲其制定的指標最重要的就是航程。德國航空部爲“美利堅轟炸機”項目制定的指標爲:航程需要能夠達到12000公里,最大航程爲20000公里,這個航程指標完全是針對美國去的。其次就是載彈量,“美利堅轟炸機”項目需要達到5噸左右的載彈量。這個指標發佈之後,立即就有幾個公司參與競爭,提出自己的方案供德國航空部進行測試。

據悉,參與競爭的公司有福克-伍爾夫公司、梅塞施密特公司、以及容克斯公司。福克-伍爾夫公司提出的方案則是在FW-300運輸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也就是Ta-400方案,梅塞施密特公司則是P-1061項目(Me-264方案),容克斯公司則是JU-290的放大版,JU-390型方案。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64方案是自己出資,但是由於該公司主攻方向是戰鬥機,比較缺乏大型遠程轟炸機的經驗。而容克斯公司本身就是以研製大型運輸機、偵察機、轟炸機出身。到最後,在競爭當中,容克斯公司的JU-390成功贏得了德國空軍部的青睞,讓其量產。

Ju-390轟炸機三視圖

由於容克斯公司在研製大型飛機上有着經驗與技術,收到航空部招標的“美利堅轟炸機”項目之後,容克斯公司立即就開始在Ju-290型上開發,容克斯公司並沒有爲梅塞施密特公司那麼傻,而是以簡單省事的方式研製出來,免得德國航空部又突然變卦。其實在之前研製大型轟炸機方面,容克斯公司就已經喫過虧。因此,容克斯公司在JU-290上進行改進,放大了機身,很快就研製出了JU-390,與梅塞施密特公司自主掏錢研製的Me-264方案要快了不少。

據悉,容克斯的JU-390型則是在JU-290上加長機身,加長機翼,以此能夠讓該機支持遠航能力,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在Ju-290的基礎上每側機翼中再插入一臺發動機,一共使用6臺發動機,動力裝備使用的是BMW 801E徑向活塞發動機,每臺發動機的功率達到了1700馬力,每臺發動機來驅動一臺3葉螺旋槳。該機擁有一個很大的彈艙,能夠攜帶5噸重的炸彈,設計人員還爲該機加裝了三門13毫米的MG 131機槍,以及20毫米MG 151大炮。該機的機組由十個人員組成,其中有駕駛員、領航員、炮手、投彈員等。

Ju-390遠程轟炸機

Ju-390轟炸機與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64轟炸機比較類似,同樣採用了雙垂尾設計,修長的機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動力裝置使用了6臺發動機的佈局,而Me-264轟炸機使用了4臺發動機。在性能方面上看,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的最大飛行速度每小時爲505千米,而Me-264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每小時爲550千米左右,Me-264轟炸機要比Ju-390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要快一些。除此之外,Ju-390轟炸機的最大航程在9700千米左右,而Me-264轟炸機最大航程達到了15000千米。

Me-264轟炸機的性能要比由於容克斯的Ju-390型都要好,而Ju-390轟炸機卻贏得了訂單,是因爲德國空軍看中Ju-390型利用了Ju-290的部件以及技術,能夠節省了時間以及生產設備。德國航空部立即賦予了容克斯兩架原型機的訂單。據悉,首架原型機在1943年10月20日進行了首次試飛,在後來測試當中,Ju-390每小時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505千米,可以攜帶5噸左右的彈藥飛行9700千米,升限爲6000米。德國航空部對其飛行測試是非常的滿意。容克斯公司又推出了2號原型機,主要是對其機翼、機身進行了稍微的加長,還多加裝了幾挺機槍、機炮等。

Ju-390原型機試飛

兩架原型機測試的結構讓德國航空部非常的滿意,在1944年與容克斯公司簽訂了26架訂單。Ju-390測試的結果不僅讓德國航空部滿意,日本軍部對其也是非常的滿意。其實日本早就有跨太平洋轟炸美國西海岸的想法,但是日本航空工業無法建造出來遠程重型轟炸機,因此,日本對美國遠洋轟炸的想法只是紙上談兵而已。但是隨着德國Ju-390的出現,日本就從容克斯公司引進了Ju-390,隨着歐戰的結束,日本引進該項目到最後也成爲了泡影。

雖然德國空軍也向容克斯也下達了訂單,當時由於德國已經失去制空權,被迫轉爲防空,命令各大飛機制造商大力生產戰鬥機,這意味着任何和所有不必要的資源都將集中在戰鬥機項目上,因此這Ju-390轟炸機僅生產了兩架原型機。到最後Ju-390轟炸機沒有量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點就是希特勒不重視戰略空軍有關。在二戰期間德國空軍定位是戰術性,研製的基本上都是雙發中型轟炸機,戰略轟炸機得不到重視,因此Ju-390轟炸機不可能大規模的投產。

Ju-290轟炸機

第二點與當時的局勢有關,在二戰後期德國本土不斷地遭受到美國、英國戰略轟炸機的轟炸,德國納粹高層爲了攔截這些轟炸機,全力讓飛機制造商生產戰鬥機,終止遠程戰略轟炸機的項目。在當時德國的局勢已經非常的艱難,如果再生產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只會加速德國的衰亡,在當時德國的工業資源已經無力維持,因此Ju-390轟炸機沒有量產。

一直到德國戰敗之後,“轟炸美利堅”項目也沒能實現,沒有一架德國轟炸機能夠在美國上空投放下炸彈。但是,德國的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卻飛到了紐約上空。在1944年,德國的一架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從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機場起飛橫跨大西洋並直達了美國東海岸,最近時僅距離紐約20公里,在紐約附近上空盤旋一段時間後,也沒讓美國防空軍發現,最後安全返航。由於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沒有飛到紐約的證據,Ju-390遠程戰略轟炸機飛到紐約也成爲了了傳說。

Ju-390轟炸機

縱觀德國納粹的Ju-390轟炸機,該轟炸機的確是一款性能優異的轟炸機,只不過卻生在德國納粹空軍當中,如果生在美國空軍當中,美國肯定會讓這款性能優異的轟炸機給研製出來,可它卻偏偏生在德國空軍當中。根據當時德國高層的決定,Ju-390轟炸機註定不會轉正。最後,這款承擔起轟炸美利堅任務的"六發怪物"永遠停留在原型機階段。總體來說,雖然德國納粹的“美利堅轟炸機”Ju-390型沒能轉正,但是該機大量的技術卻被蘇聯、美國所繼承,爲以後的航空事業做出了很大的鋪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