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在社会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含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正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前提。家庭教育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是家长能够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理念。从字面上理解,立德意味着树立德业,即树立德性和功业,树人即培养人。根据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人才”意味着一个人既拥有德性,又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该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把树立德业和培养人才紧密联系起来,这对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家长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树立德性并能够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唯金钱论、唯分数论”等错误的观念。

第二,家长自身需要树立德业,即家长要对道德品质有正确且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家长自身先接受教育,明确立德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若要实现立德的目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德性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当孩子尚在摇篮中时,家长就应开始对孩子的性情进行陶冶。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行为是从模仿家长的言行开始的,故而家长要言传身教、举止文明,用自己的良好行为规范来引导孩子。其次,当家庭不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场所,即孩子进入校园之际,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配合学校开展道德思想品质教育,做到学校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孩子的品德修养。

最后,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为避免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应适当减少纯理论性的道德说教,转而使用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话语。青春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已经产生了反权威意识,因此,家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再以“道德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在相对平等的状态下与孩子进行沟通与讨论,从而让道德思想能够切实入耳、入脑、入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