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在社會教育和個人主觀能動性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筆者認爲家庭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深刻認識立德樹人含義,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

正確的目標是成功的前提。家庭教育助力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前提是家長能夠深刻認識“立德樹人”理念。從字面上理解,立德意味着樹立德業,即樹立德性和功業,樹人即培養人。根據立德樹人理念的要求,“人才”意味着一個人既擁有德性,又能夠爲社會作出貢獻,該理念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把樹立德業和培養人才緊密聯繫起來,這對家庭教育的目標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家長需要認識到教育的目標是使孩子樹立德性並能夠對社會作出一定貢獻,這意味着家長需要摒棄“重智育、輕德育”“唯金錢論、唯分數論”等錯誤的觀念。

第二,家長自身需要樹立德業,即家長要對道德品質有正確且清晰的認識。這就需要家長自身先接受教育,明確立德不僅是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對家長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積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從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若要實現立德的目標,家庭教育必須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德性的養成需要從小抓起,當孩子尚在搖籃中時,家長就應開始對孩子的性情進行陶冶。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最初的行爲是從模仿家長的言行開始的,故而家長要言傳身教、舉止文明,用自己的良好行爲規範來引導孩子。其次,當家庭不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場所,即孩子進入校園之際,家長應與學校教師保持溝通,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積極配合學校開展道德思想品質教育,做到學校和家庭教育步調一致,相得益彰,從而提升孩子的品德修養。

最後,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爲避免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長應適當減少純理論性的道德說教,轉而使用貼近社會、生活、實際的話語。青春期是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孩子已經產生了反權威意識,因此,家長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能再以“道德權威者”自居,而是要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與孩子進行溝通與討論,從而讓道德思想能夠切實入耳、入腦、入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