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號驅逐艦和邦克山號巡洋艦本週內分別在西沙和南海進行挑釁

本週內,美國海軍繼續在南海挑釁生事執行所謂“航行自由”行動,此外,美國空軍兩架B-1B戰略轟炸機從本土起飛接受空中加油後連續飛行32小時闖入南海空域執行模擬作戰任務。與這些高調威懾行動不同的是,美國海軍多艘偵察船持續不斷在中沙羣島附近海域低調進行海洋探測活動。

美軍上述行動令人眼花繚亂,哪些是表面功夫哪些蘊藏真正殺機?易評君抽絲剝繭逐一解析。

4月28日,美國海軍巴里號驅逐艦(USS Barry)闖入西沙領海執行所謂“航行自由”行動,被解放軍海空兵力警告驅離。同一天,邦克山號巡洋艦抵近南沙羣島南薰礁。這兩艘艦近期持續活躍在南海及周邊海域,先後參加了美澳聯合軍演,且接近過南沙羣島。與水面艦艇“宣示性”行動同時上演的還有美國海軍EP-3E三天之內兩次穿越巴士海峽,抵近高雄市與汕頭市之間空域進行持續偵察活動。

從4月29日到5月1日,美國空軍先後派出三批六架B-1B轟炸機在東海、南海執行模擬作戰任務,與過去15年來美軍在亞太例行“轟炸機持續存在”(Continuous Bomber Presence)任務不同,此次美軍飛機皆是從本土起飛直接抵達任務區域。長期跟蹤美軍機飛行活動的“航空瞭望”(Aircraft Spots)發佈了6架轟炸機的航跡圖。

4月29日,呼號爲HYPER31&32的兩架B-1B從南達科他州的埃爾斯沃思空軍基地起飛,不遠萬里闖入南海執行“作戰任務”,隨後返回美國本土。此次往返飛行共耗時32小時,期間進行過一次空中加油補給。在國際勞動節當天,美軍四架B-1B轟炸機分成兩個編組,呼號分別爲SNARK11&12和SNARK13&14,從德克薩斯州戴斯空軍基地起飛,飛赴亞太地區執行任務。其中第一編組沿日本列島東側南下,在沖繩上空進入東海而後抵達關島,第二編組則從西太平洋上空從北向南降落關島安德森基地。

這六架B-1B分屬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第八航空隊下轄的第7轟炸機中隊和第28轟炸機中隊,主要擔負核威懾和全球打擊任務。其共同點是三個編組直接從美國本土起飛,連續飛行上萬公里抵達中國周邊空域執行所謂前沿威懾任務,不再經由關島起飛。這意味着美國空軍B-52在四月中旬撤離關島後,其在亞太地區行動策略的徹底轉變。

從2004年起,美國空軍開始執行“轟炸機持續存在”任務,向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派出B-52、B-1B和B-2A轟炸機,每6個月一次輪流部署。CBP任務旨在確保美軍至少有一支遠程重型轟炸機特遣部隊隨時能夠應對太平洋地區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因爲這些這些轟炸機從關島起飛,只需短短几小時就能飛抵朝鮮、南海等熱點地區。不過,固定週期輪換和幾條基本不變的飛行軌跡比較容易被地區大國摸清套路,隨着中國中程導彈打擊精度的快速提升,關島本身成爲是非之地,因此美國空軍從2018年起就着手轉變作戰思路。

美國空軍第28轟炸機中隊兩架B-1B連續飛行32小時,遠程奔襲南海

爲落實馬蒂斯時期提出的“不可預測作戰”(operationally unpredictable)的國防戰略目標,美國空軍將作戰思路從“轟炸機持續存在”轉變爲“動態武力運用”(Dynamic Force Employment)。用美國防部的話說,“動態武力運用”主要着眼大國戰爭,意在增強戰略靈活性和行動自由,通過更加靈活地調配現有資源塑造更爲主動的戰略環境,做好隨時應對突發事件和大國之間長期戰略競爭的兩手準備。在行動層面,用機動部署取代海外基地固定部署,增加美軍行動的不可預測性進而起到威懾作用。概括起來就是,戰略上可感知,戰術上難以預測,即向盟友傳遞美軍必定會來的決心,同時增加潛在對手的應對難度。

具體到南海,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官網上對B-1B飛赴南海的解釋是,“熟悉南海戰場環境,展示美國空軍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飛行,航行和行動的承諾”。第7轟炸機中隊指揮官弗蘭克中校(Lt. Col. Frank, Welton)不無得意地宣稱,B-1B能夠攜帶美國空軍最大的常規武器,包括防區外空對地導彈,2000磅聯合直接攻擊彈藥,以及LRASM遠程反艦導彈,它不僅具備強大的對地對海遠程打擊能力,也擁有先進的自我保護套件能夠以超音速飛行,具備不俗的防禦能力。

美國空軍第7轟炸機中隊兩批四架B-1B於勞動節當天從本土飛抵西太平洋

除了作戰艦艇,轟炸機在南海高調挑釁外,美國海軍多艘“勝利”級偵察船本週繼續在南海活動。據國內智庫“南海戰略態勢評估”公佈的航跡顯示,“勝利”號(USNS Victorious)從4月13日起始終在南海活動,到了4月30日,“能力”號(USNS Able)進入中沙羣島海域活動,而“忠誠”號(USNS Loyal)始終徘徊在巴士海峽以東海域活動。這三條艦同屬美軍海上運輸司令部的“勝利”級海洋偵察船,滿載排水量3300餘噸,每條艦配備19名船員和5名軍官,具有先進的海洋探測和情報蒐集能力。2009年3月,勝利號偵察船在黃海與中國漁政船發生對峙,同年5月該艦在黃巖島遭遇中國漁船“圍觀”。

航跡圖明確顯示美軍保持在南海至少一艘偵察船的活動頻次,美軍長時間高密度對中國周邊進行抵近偵察活動相比於“航行自由”,前者受到的關注度較低但危害性更大。除了可見威脅,美軍攻擊核潛艇乃至戰略核潛艇也長期活躍於南海,對此美國媒體極少披露。

國內學者將美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總結爲六大類,分別爲:

宣示行動:通過軍事行動彰顯自己有權制定規則或對其認爲不合理的海上主張提出質疑,航行自由行動是典型代表。

力量存在:南海是美軍維繫海洋霸權的重要海域,美軍通過例行巡邏,艦機航行,港口訪問保持其在南海的力量存在。目前美國海軍在南海保持平均每天3艘次,全年約900艘次的活動頻率,2018年美國空軍B-52在南海飛行超過30架次。

軍事偵察和情報收集:南海是美軍空中偵察和情報收集的重點地區,平均每天有2-4架各種偵察機活動,全年超過1000架次。EP-3對華抵近偵察是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的罪魁禍首,此外美國海軍P-8A和P-3C,空軍的RC-135和全球鷹無人機,以及E-2D和SH-60等艦載機也活躍於南海。除了各類型飛機之外,美國海上運輸司令部下轄的導彈測距船,海洋測量船和海洋監視船也長期在南海收集中國導彈發射數據,獲取海底地形,淺海底剖面、海牀表面地質以及海水溫度、密度、鹽度等戰場環境信息。近年來,美軍探測船被中國漁船圍觀甚至投放的無人潛航器被捕撈,均反映了美國在南海高密度的偵察行動。

美軍3艘“勝利”級偵察船在南海臺海活動,中國漁船多次與其交手。

軍事演習和訓練:美軍第七艦隊每年在南海及周邊海域進行數百次的單邊、雙邊以及多邊演習,第三艦隊,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也扎堆在南海演習,過去兩年來,這些演習的數量和針對性有了顯着提高。

戰場建設和作戰概念驗證:2015年後,美軍提出了一系列在南海針對中國的作戰概念,例如美國海軍的“分佈式殺傷力”,海軍陸戰隊的“先進遠征基地”(EABO)概念,這些概念大多以南海爲戰場進行戰爭模擬。這些概念需要美軍在南海進行實地驗證。

威懾行動:威懾行動是指在敏感時期或定期向南海派遣戰略平臺以阻止其他國家可能發動軍事行動,航母打擊羣(CSG),兩棲戒備大隊(ARG)都是其中組成部分。除了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美軍還派出攻擊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執行威懾任務,公開AIS數據顯示,美軍攻擊核潛艇在南海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而戰略核潛艇部署屬於美國“最高機密”,外界暫時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南海是其重要部署地區。第四類是戰略轟炸機執行“轟炸機持續存在”和“動態武力運用”,B-1B奔襲南海就是此類代表。

通過對美軍在南海行動的分類,我們能夠全面深入理解爲什麼“美國纔是推動南海軍事化的主要禍首”。遺憾的是,由於中美在國際話語權上的差異,美軍行爲甚少被國際社會廣泛知曉,而美國有意通過誤導和抹黑,攻擊中國在南海合理合法的維權維穩行動。從軍事角度來看,美軍艦船闖西沙等“航行自由”行動雖然輿論效果顯著,但對我威脅遠不及其他幾類行動。正所謂看得見的威脅不可怕,看不見的隱患纔可怕,比起“航行自由”,美國空軍轟炸機從本土起飛奔襲南海,攻擊核潛艇以及戰略核潛艇“潛伏”南海這些纔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殺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