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本文章爲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隨着國內本土疫情的趨好,境外的疫情卻進入爆發增長期,其中尤以歐美爲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最近有兩則關於中國小留學生的新聞格外引人注目:第一則:1.5萬小留學生被困英國,家長請求祖國包機送回。據瞭解這些小留學生的年齡在8-14歲左右。第二則:3月24日,一個12歲男孩輾轉20個小時獨自從西班牙馬德里回到北京,男孩全程水米未進,接受檢查時已臨近脫水狀態。

作爲一名家長,除了擔心和心疼這些孩子,還會想到一個問題——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人生的價值觀還未確定,真的有必要爲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隻身一人去異國他鄉求學嗎?

恰逢升學季,很多家長又要開始爲擇校而焦慮。所以,特別需要了解一下“好學校”在教育中到底有多重要?

01.學校教育只有15%的作用

2019年10月份,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原十一學校校長)的觀點擲地有聲:

很多家長在研究孩子教育的時候,不是幫孩子進行一個整體的規劃,只是幫孩子選一個學校。家長想的是擇校問題,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問題。

家長們焦慮的都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送到一個什麼好學校。他們過多地認爲學校會改變孩子,會確保孩子成功。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根據法國一個社會學研究成果,學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只有15%的作用它跟孩子的成長、成功,只有相關性。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長有因果關係的是家庭

用李校長的話說:“我們的學校教育其實是和家長、和社會共同合作,來幫助孩子發現自我、喚醒自我。”

02.真正的教育是合力不是接力

我接觸過不少名校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有的孩子家境殷實,父母也受過高等教育。但因爲家庭教育中錯誤的養育觀念和方式,孩子在小學中不僅沒有如魚得水;反而,給老師和同學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自己也是痛苦不堪。家長對孩子一貫的放任和驕縱,即使孩子到了中學,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變。

還有的家長,在平時對孩子缺乏積極的陪伴和影響。在升學階段時,會找各種關係和途徑,拼了命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了名校。但入學以後才發現,孩子由於缺乏良好的行爲習慣,自己根本無法適應緊張、刻苦的學習環境,反而,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和挫敗感,迫不得已,只能轉學。

相關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都說明什麼呢?

學校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重要場所和情境。家庭教育才是孩子能否從學校教育中受益、受益多少的決定性因素。

換而言之,如果僅僅依靠學校教育的優質資源,根本無法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因爲,什麼樣的家庭纔會塑造什麼樣的孩子。真正的教育不是孩子在各成長階段的接力,而始終是以家庭教育爲基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合力。

03.孩子成功應具備的四個要素

父母對於孩子成功的渴望如果要變成現實,就絕對不能過分依賴學校教育,更不能本末倒置,而是需要讓他們具備如下四個要素:

優秀的品格,正確的三觀;強大的自信和抗挫折能力;自我驅動的終身學習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

無數的事實表明,一個孩子如果成長在充滿安全感、溫暖和關愛的家庭環境中,越容易具備這些品質和能力

因爲這些素養,是孩子從後天環境中習得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在養育中去積極影響、薰陶和給予。這一點,是學校教育永遠無法替代的。這也是李希貴校長所說,需要喚醒的“自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家長在考慮擇校問題前,不妨先試着評估一下,孩子是否具備這四項素養,並如何讓孩子具備這些素養?

千萬不要用所謂的好學校,模糊了教育真正的目標;也不要用好學校,代替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內在成長動力;更不要用金錢和財富上可以輕易獲得的“名校”資源,作爲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方式,以及對孩子缺乏陪伴的安慰和補償。

因爲,一個孩子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塑造,永遠源自父母穩定的、充滿關愛的成長環境和心靈滋養

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時期,期待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平安,不論是遠在異國他鄉的小留學生,還是其他國度的孩子們。

這個世界的未來,在下一代身上,更在父母的肩上

中國加油!世界加油!我們一起加油!

要讓孩子未來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明錟老師可以幫助您全方位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親子關係現狀,並制定針對性的孩子個人和父母成長計劃,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歡迎與明錟老師聯繫(請最好註明“家長”)。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明瞭父母課堂(公衆號同)針對6-12歲的小學生家長,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家庭教育諮詢指導服務,幫助您解決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減少手機遊戲的依賴、青春期前後的親子關係建設等教育難題。

更多科學與健康、簡單與明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盡在“明瞭父母課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