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爲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從成爲父母那一刻起,我們都有一個最樸素的願望:“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快樂茁壯地成長!”

身心健康,不言自明,分別是指身體和心理(精神)的健康。

其中,心理健康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但不妨礙我們就幾種特別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方面做探討,目的是如何讓孩子真正茁壯地成長。

今天,我們則圍繞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展開。

1

顧名思義,自我價值感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價值,即自己很重要。

從孩子的心理成長曆程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僅影響着孩子對自我的發現、認識和肯定,影響着他在羣體關係中的“心理地位”,更決定着他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他會抱着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同,並用平等與開放的心態與他人交往。

而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由於對自己更多的是否定和不滿,在羣體中容易自卑和封閉;而且,他往往會嫌棄自己,極端的情況就是輕視自己的生命。

社會中,孩子輕生的悲劇時有發生。雖然,背後的原因頗爲複雜,但其中孩子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和理解一定存在問題。

在我遇到的孩子中,他們也不乏自我價值感極低的情況:

“我覺得我自己一無是處。

“我覺得我特別沒用,是世界上最沒用的人。”

……

爲什麼他們會這麼輕看自己?還是要從家長說起,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

2

原因之一:對孩子要求過高,不斷打擊、否定孩子。

我小的時候,流行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觀念。

因此,我們絕大多的父母經常擔心孩子自滿,不能進步,也就很少誇獎和肯定我們。不僅如此,批評、訓斥、甚至打罵成爲家常便飯。

等我們這一代人成了父母,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方式仍然在延續。

可時代不同,孩子的成長環境變了。這種否定、打擊教育變成了一把傷害孩子的利刃

“你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

“你怎麼這麼笨!”

“你看XXX比你強多了!”

……

在一句句扎心的話中,家長“否定”的強度越大,孩子對自己的“否定”越嚴重。自我價值是孩子形成健康自我的基石。地基越脆弱,自我的大廈越難以穩固,抗風險能力也就越差。

3

原因之二:不健康的社會比較,讓孩子無法正確認識自己。

中國的家長特別喜歡用“比較”,來激發孩子的進取之心。

雖然,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差距;可是,放到從零開始構建自我的孩子身上,真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爲什麼呢?

因爲,孩子長大的過程,從心理層面來講,是發現、肯定、建立以及完善自我的過程。他們只有先更好的發現和肯定自我,才能穩紮穩打地完成之後的建立和完善自我。

而最初的發現自我,是通過家長(或主要養育人)能夠發現孩子的內在閃光點,並加以讚賞和肯定來實現的。

即使孩子做得不足,需要改進,家長也並不是必須通過比較來達成。

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去“超越”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因爲家長那高期望的“天花板”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所以,不在和他人的比較中,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這纔是家長應該秉持的態度。

在我接觸的家庭中,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孩子的缺點太多,優點太少;而他們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也都比較低,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其中,有一個7歲的孩子,雖然只有一年級,卻已經覺得自己沒用,活着沒意思。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時代變了,孩子們在天天強調競爭的環境中,特別需要我們用積極、正向的觀念和方式來給與他們更多的愛和支持,而否定打擊提供的只能是“不愛和嫌棄”。

換句話說,只有我們善於發現孩子內在的閃光點,他們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然後肯定自己的價值,並學會用相同的視角去發現世間萬物的美好。進而,他們會珍視這些美好,當然也包括生命自身。

要讓孩子未來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明錟老師可以幫助您全方位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現狀,親子關係狀況,並制定針對性的孩子個人和父母成長計劃,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良好的親子關係。歡迎關注明瞭父母課堂並與明錟老師聯繫。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明瞭父母課堂針對6-12歲的小學生家長,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家庭教育諮詢指導服務,幫助您解決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減少手機遊戲的依賴、青春期前後的親子關係建設等教育難題。

更多科學與健康、簡單與明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盡在“明瞭父母課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