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我一樣,小時候以爲《天龍八部》真的有八部,看完後一直感覺還要拍剩下的七部……

其實金庸老先生的作品題目大多與書中的武器、人物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讓人一看就知道誰是主角,像《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

但是《天龍八部》卻是一個例外,貌似與書中的內容沒有任何的關係。當時第一次看的時候,真的搞不清楚哪個是主角,哪個是配角。其實不然,只有深入的分析,瞭解“天龍八部”這四個字背後的含義,再去看這部電視劇,才真正懂得了金庸老先生筆下傳遞的大義!

“天龍八部”主要想表達的是佛教思想:衆生皆苦,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劇中的主要人物無人,無人不悲,皆是求之不得,有情皆孽。

“天龍八部”是佛教術語,指的是八種神道怪物。八個佛教護法神,因爲天衆和龍衆最爲重要,所以合稱天龍八部,金庸老先生便是以天龍八部映射世間芸芸衆生。

它包括一天衆,二龍衆,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侯羅伽。通過對比這八個人物的經歷,就不難發現這八種護法神在書中都能找到明顯對應的角色。所以《天龍八部》不是單一的主角,可以說都是主角,也可以說都是芸芸衆生中一個平凡的人。

第一部天衆,首領帝釋天,對應蕭峯。蕭峯作爲劇中的第一主角,其武林威望,性格,武功都與天衆帝釋天極度吻合,帝釋天作爲戰神基本是無敵,劇中的蕭峯也是無敵的存在,釋名中說天神也會死,死前經歷天人五哀,而蕭峯恰巧對應五哀:於國失忠,於人斷義,於父不孝,與理不合,愛而不得,哀莫大於心死,最終結局自刎而死。

第二部龍部,首領龍神,對用大理段氏段譽。段譽作爲大理國皇帝,真龍天子自然符合龍神這一部衆,佛教中龍神自幼向佛,且龍衆向來偏安一隅,沒有爭雄鬥狠的心,也與段譽自幼一心向佛,大理國身處邊陲之地,無意爭霸中原,統治天下相對應。

第三部夜叉,鬼王的意思,夜叉分善惡,對應虛竹和靈鷲宮一部。惡夜叉的形象多是凶神惡煞,而且是集體出沒,而善夜叉則是佛教終生守護神,書中最後虛竹以佛法渡化靈鷲宮,三十六洞和七十二島成爲領袖,帶領他們承擔起保家衛國,守護蒼生的職責,正是善夜叉的映射。

第四部乾達婆,對應阿朱,乾達婆是天神帝釋天的侍者之一,對應着蕭峯與阿朱的戀情,而乾達婆梵文爲變化莫測的意思,對應着阿朱的高超的易容術。

第五部阿修羅對應慕容復,佛教中阿修羅嫉妒帝釋天,經常與之戰鬥,卻總是以慘敗收場。他性格暴躁,執拗善妒,能力很大,經常掀起風浪,這些特質與慕容復十分相像。慕容復與蕭峯並稱“北喬峯南慕容”,卻總是成爲喬峯手下敗將,又嫉妒喬峯的南院大王身份,爲了復國,各種卑劣手段都用了,最後落下個的下場。

第六步迦樓羅,對應鳩摩智,江湖人稱“小智”。釋名中說迦樓羅是金翅大鵬鳥,以龍爲食,體內積聚毒素過多最終毒發而死。劇中鳩摩智作爲吐蕃國國師,三番兩次爲難段譽,又強練多種武功,最後急火攻心,走火入魔,一身修爲被段譽吸去,最後一心向佛,終成一代高僧。

第七部緊那羅,對應阿紫。緊那羅能歌善舞是帝釋天的樂神,緊那羅梵文之義爲人非人,是一個頭上長角的女神,有着心思反覆的涵義,雙重性格。阿紫是繼阿朱之後,陪在蕭峯身邊的人,他在蕭峯身邊是一個心地善良,單純癡情的小姑娘,而離開蕭峯,她就是一個心狠手辣,做事極端的女魔頭。

第八部摩侯羅伽,對應着遊坦之。摩侯羅伽在佛教中是蟒神,即與天龍相對的地龍。因爲呆傻無知最終得道。對應書中便是遊坦之癡傻無知,後來偶得易筋經,練就百毒不侵之身,還當上丐幫幫主之位。

最後,不得不說,金庸老先生真的是有大智慧的人,他飽覽詩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單單書中的一句“俠之大者,爲國爲民”,就足以感受到他何等的胸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