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京教父》,是今敏导演的得意之作,在于2003年日本上映之后,入围了日本媒体艺术节年度最佳电影,并且荣获了文化厅媒体艺术动画部门优秀奖,至今,在豆瓣上都有着8.9分的评分。

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摈弃了现实与梦幻的对立,将将视角对焦到了社会的边缘人群,利用了圣诞夜的三个流浪人,通过了一个弃婴的艰难与幽默的“寻母之旅”来反映底层人物的生活百态,映射了充满爱与幸福的人间真谛。

在电影中,通过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对比,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对比,前后色彩的对立调和来揭示故事的主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达到和观众的共鸣。

1,从繁华都市到贫民窟——个人成长、生存环境的对立

故事从一开始就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在下着雪,充满了梦幻的圣诞夜,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却呈现出跟节日氛围完全不“搭调”的一面。

金是具有“地道”流浪汉气质的大叔,本来是红极一时的赛车手,因为赌博而欠下了债,不得已流落街头,靠接济过日子;

美由纪是天性善良而略带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在和父亲的一次争执中伤害了父亲而离家出走;

阿花是一位“男大姐”,本质上是一位男性,然而,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却最类似于女性,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他是三人中最疼惜孩子的一个;

这三个人由于种种原因却流浪街头,是典型的日本底层人们生存的浮世绘,导演选用了这样前后成长环境的差异,让三位主人公的形象更为生动立体,也为他们后来为婴儿寻找生母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影片的片头处,所有的字幕组都是出现在了东京城市中的高大建筑,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为我们交代了繁华的都城,是故事的发生地。

而后,镜头从这些繁华的城市元素中逐渐下移,一直移到了带有着“贫民窟”气质的贫困地带,这样的对比,也给了观众更强的视觉冲击。

他们在过去也许都拥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然而,在圣诞夜中,他们迫不得已的流浪,却和这座繁华的都城是“格格不入”的。

深处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麻木的坐着地铁,看着手机,面对这三个流浪汉,都不屑一顾,甚至嫌弃的捂住了鼻子。而这三个善良的主人公,虽然衣衫褴褛,境遇让人同情,然而,他们却内心善良而高贵,为了弃婴,艰难的在风雪夜“寻亲”。

然而,他们却没有因为外界的条件而迁怒他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仍然充满了感激之情。

今敏在采访的时候说过:“即使是在富裕的当代社会,可还是不断有人变得无家可归,而他们又靠着周围丰富的物质社会得以生存下来。这种状况给了我一个灵感:或许正是这座城市在抚养着他们呢。”

电影中有几个细节性的镜头非常耐人寻味。

在这个繁华的街道中,一辆火车,将繁华的建筑物和三个流浪汉隔成了两部分,这也是生活差异的表现和象征,人物背景的对比和调和,生存环境的对比,让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更多的人得到反思。

2,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在《克伦威尔序》中说过: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并存。”

在电影中,最多的对比便是美和丑的对比融合。

流浪在外,依靠在公园休憩的中年大叔金被一群专门欺负流浪汉的小混混打成了重伤,却被美由纪和阿花救起,他们三个人性情迥异,在一路上也跌跌撞撞,然而,却能够相互扶持,有惊无险,制造出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笑梗。

当看到比他们境遇更为窘迫的弃婴时,阿花便认为这是“降落在人间的天使,我们都是她的仆人”,仍旧决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让孩子回归家庭。

具有女性“阴柔气质”的阿花,虽然经常咏叹俳句,然而,在紧要的关头,他可以迎难而上,舍命跳楼抱住了要坠下来的婴儿,果断,阳刚,他是智慧和力量的英雄。

他们穷困潦倒,然而,内心却积极向上,充满了人间的真、善、和美。

而城市中穿着光鲜明艳的人们,对于孩子却没有基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三位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色彩的明暗对比

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编剧贝拉·巴拉兹说过:

“只有当影片中的彩色表现出纯粹电影化的东西时,它才具有真正的艺术化意义。”

贝拉口中的“纯粹电影化”指的是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特殊性,流畅性和相互协调性。

对于日本电影来说,色彩的运用是最基础和有特色的。

比如宫崎骏喜欢用象征着田园风格的绿,象征着工业机械的蓝,新海诚喜欢用代表纯真爱情的樱花粉,穿梭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咖啡电车。

这样的颜色对比,可以体现导演的独特风格,烘托电影的氛围,对于人物情感的渲染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电影《东京教父》的前半段,都是蓝色,黑色和白色这样的冷色调,白色的雪,蓝色的城市,黑灰色的服装,展现了三位主人公帮助婴儿寻母过程中的焦急和无助。

他们躲在墓地里寻找食物,在婚礼中走散,前途和未知和困难,都在色彩的搭配对比中体现出来。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阴霾逐渐散去,大叔金和女儿相认的时候,电影改变了底色,变为了粉红色,这样的暖色调不夺目,却温暖唯美,暗示了亲情和希望;

当三人组赶走了想要抢走孩子的佐治子的时候,他们的奔跑,追赶,变成了鲜艳的令人炫目的红色,代表着人物内心的愤怒和亢奋。

而影片结尾处,一切平静下来的时候,孩子的家人想要让阿花和金来做孩子的教父之时,电影的主色调又变成了开头时候的冷色调——白色。

对于日本人来说,白色象征着“心正,朴素的活着”,最后的镜头,白的干净,白的纯粹,象征着新生和希望。电影通过前后几次的色调变化和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烘托故事的氛围,渲染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04,最后的话

一部优秀的作品,饱满形象的角色,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耐人寻味的思想和内涵都是其成功的基础。

《东京教父》在给予人物充实而鲜明的形象之外,从人物生存情境的对比,美与丑的对比,前后色调明暗的对比中,为我们呈现出了超脱于电影之外的隐秘情感,以独特的视角引发观众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