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釣魚人忙碌的季節,由於資源的減少,很多釣友立夏後纔開始野釣。隨着立夏後溫度上升,水中的魚類越發活躍,魚的活性增加了,自然水域的魚也越來越好釣,不會像春季一樣十釣九空了,多次野釣都會有釣獲!初夏出釣的次數多了,不少釣友都遇到錨到魚上鉤,有掛上魚肚子,也有掛到魚鱗上鉤,各種“車禍”現象出現在野釣時,到底野釣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釣魚時掛到魚身上岸,釣魚人俗稱不是“正口”。作釣時抬竿掛到魚是比較多見,不管是在自然水域,還是在黑坑魚塘等,掛到魚的原因有很多種。而對於在自然水域作釣,浮漂沒有信號動作,而抬竿時卻能掛上魚,這樣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我個人總結三點原因,希望能根據釣況來應對,從而讓野釣不空軍!

1.釣層不對易掛魚

經驗豐富的釣魚人都知道,影響野釣喫口的原因有很多種。在自然水域作釣,魚兒不喫鉤情況很常見,不僅要考慮自然因素,還要考慮人爲因素,當然夏季野釣最重要還是天氣。立夏後天氣變得炎熱,由於早晚大溫差,很多魚兒生活的泳層有所改變,悶熱天氣或大風天氣,由於氣壓和水中的溶氧量變化,魚兒會上浮覓食,由於釣友們習慣性釣底,很可能造成窩點有魚,卻沒有魚兒要咬鉤的情況。當你野釣時,你在習慣性釣底,而魚兒卻在中上層,很容易出現魚不要咬鉤,抬竿就能掛上魚來!

初夏在自然水域作釣,遇到魚不咬鉤卻能掛上魚來,你首要考慮天氣的變化,天氣是悶熱,是否有大風天氣,主要氣壓的變化,水面上是否有浪花等,這些都會影響魚兒上浮,當魚兒改變泳層,我們及時的釣浮,不要習慣性釣底,並不是釣底纔有好的魚獲!

2.水底有醬底或是水草底

自然水域作釣相對複雜,複雜的水情纔有了多變的魚情,自然水域的水底世界尤其複雜,正是複雜多變的水底纔給魚類帶來安全生長的港灣。很多自然水域水面無雜物雜草,但水底卻有暗草等各種障礙物。當夏季作釣自然水域,水底有水草或者雜物等,鉤餌會沒入水草中,魚兒難以喫到鉤餌,很有可能浮漂有輕微的動作,抬竿能掛上魚來,這樣的情況作釣前要多拋竿找底,精準找底知道水底的情況,避免有魚難咬鉤,抬竿卻能掛上魚的尷尬!

自然水域的水底都比較複雜,不像坑塘是平坦,自然水域常年未乾,由於雨水的沖刷,植物根莖的腐爛物,很多水域都有醬底或泥底。對於作釣這類有醬底的自然水域,鉤餌沒入醬泥底裏面,魚兒聞到餌料的味道,卻很難喫到餌,不斷的鉤餌上面蹭,抬竿很容易掛上魚,這種情況最好以釣離底最適合。針對這類有醬泥底的自然水域,有經驗的釣友很容易判斷,作釣有醬泥底的窩點,魚兒會不斷的蹭餌,窩點的水面會有魚星氣泡,只要窩點有魚星氣泡,浮漂卻沒有信號,你卻能掛到魚上來,這就不難判斷水底是醬底或泥底。

3.鉤餌霧化太快,魚上浮容易掛魚

自然水域的魚情千變萬化,很多新手釣友,不太懂開餌,由於開餌霧化太好,釣餌過快的霧化,很容易影響魚兒覓食水層。到了夏季升溫後,大魚小魚都比較活躍,鉤餌拋竿入水,活躍的魚兒便上浮搶食,鉤餌到底之後餌料所剩無幾,浮漂自然很難有信號,但當你抬竿很可能掛窩點上層的魚。自然水域作釣,根據作釣目標魚的不同,儘量控制餌料的霧化快慢,釣底的釣友儘量讓餌料軟黏,不要過快的霧化,這樣不但容易掛魚,而且會誘來很多小魚鬧窩。

夏季在自然水域作釣,遇到浮漂沒有信號,卻能掛到魚上岸,我們要及時分析原因來靈活應對,不然很容易出現掛魚炸窩,難有好的釣獲,說不定還會空軍而歸,野釣最重要的技巧是靈活應變,這樣才能野釣不空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