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爲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1842年6月16日:英軍攻陷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衆英勇作戰,力竭犧牲。

吳淞戰役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個戰役,只持續了1天。

這個戰役卻頗能說明一些道理。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英軍艦隊沿着中國海岸線北上,連續攻克廈門、定海、寧波。

在定海被英軍佔領以後,江蘇巡撫的梁章鉅就意識到上海、寶山兩縣有可能成爲英軍下一個目標。

當時寶山縣清軍士兵有3700人,大小火炮340多門。上海縣士兵有1800人,大小火炮32門,還有數百鄉勇。

除此以外,崇明駐紮3000多士兵。

這樣,上海一地共有士兵8000多人,還有火炮近400門,就數量來說並不算少了。

在梁章鉅和的新任兩江總督牛鑑命令下,又有5000士兵趕赴上海增援,但火炮卻沒有大的增加。

爲什麼只增加兵力,不增加火炮?

除了清軍火炮數量有限以外,還有清軍莫名其妙的呆想法:洋夷不善陸戰。

他們認爲洋人厲害的就是軍艦和大炮,士兵陸戰則沒什麼了不起,不是滿清騎射和大刀鐵矛的對手。

最初這夥人甚至認爲洋人的腿是直的,加上穿上了靴子,根本不能隨便彎曲。所以,近戰期間,只要將洋人打翻在地,他們就無法自己爬起來。

這種謬論如果在1840年前有些市場,尚且可以理解,畢竟雙方沒有激烈的陸戰。

然而,在1842年前的浙東反攻中,3萬清軍士兵近距離猛攻4個小時,卻就被數千洋人殺得落花流水,全線崩潰。

這次可不是海上炮戰,而是紮紮實實的陸戰,甚至還是近距離陸戰。

期間還有很多搞笑的戰例。

如上千清軍攻打鎮海西門,沒想到這裏駐守的英軍1個連,竟然出動開門出擊。見英軍完全不按照劇本來,這上千清軍一鬨而散。

鎮海作戰中,清軍出動1900人進攻,還有3900人做支援,英軍竟然沒有一人傷亡。

這也算創造世界紀錄了。

就算派一個鄉下二愣子,晚上拿着一把殺豬刀入城,好歹也能趁黑捅死個把英國佬吧。

這TMD都打的什麼仗!

而攻打寧波的2400清軍,其中還有600所謂善戰的四川兵(藏族人)。

結果他們衝入城內,自稱經過一番血戰才敗退。

英軍僅有1人死亡,數人受傷。

所以,清軍軍艦大炮不行,陸戰就更不行。

一旦遇到洋人敢於近戰,清軍基本只有一個反應:撒丫子就跑。

到了1842年5月18日,英軍艦隊果然進駐杭州灣,攻佔乍浦縣城。

5月28日,英軍2000多人乘坐20多艘軍艦開始北上接近吳淞口。

6月8日,英軍艦隊趕到長江口,戰爭一觸即發。

吳淞口扼守長江的入海口,自古以來都是極爲重要的防禦要隘。

滿清在這裏修建了,強大的吳淞炮臺羣。

從吳淞鎮到寶山縣約5裏,滿清建立了堅固的西炮臺羣,部署了144門大炮,駐軍1300多人,由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防守。

在黃浦江對岸的浦東張家浜,有着1000多名守軍和20門大炮的東炮臺,由川沙蔘將崔吉瑞駐守。

寶山縣是西炮臺的二線陣地,由兩江總督牛鑑親自率領士兵2000多人,配屬50多門大炮駐守。

寶山縣西北小沙背一帶,由徐州鎮總兵王志元帶700人駐守。

滿清還有水師20多艘軍艦,協助防禦吳淞口。

就防禦來說,滿清還是比較強大的,仍然擋不住英國人。

之前一系列敗仗已經說明,依靠不能移動的炮臺來防禦,具有很大的缺陷。

這邊,英軍的驍勇善戰,經驗豐富,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

他們不能強攻獲勝,就會設法迂迴繞過炮臺正面,從側後用火炮或者步兵攻擊。

而滿清炮臺的火炮大多難以360度移動,無法兼顧側面的防禦。

1842年6月13日,英軍出動3艘大型軍艦,開始正面攻擊防禦最強的西炮臺。

這次英軍軍艦有8艘,另外還有6艘武裝輪船,其餘14艘是運輸船。

陳化成率領西炮臺守軍,同英軍3艘軍艦激烈炮戰。

期間,英軍出動4艘輕型軍艦,趁着西炮臺炮戰的機會,一舉衝入黃浦江,側翼西炮臺和東炮臺,同時開始掩護陸軍在吳淞鎮附近登陸。

正面的3艘重型軍艦完成了掩護任務,就向後撤退,離開了西炮臺的海域。

由於炮臺無法移動,而滿清水師軍艦又不堪一擊,對於英軍軍艦毫無辦法。

這次,吳淞門戶已經打開,英國人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

接着幾天,雙方都在調兵遣將。

6月16日,英軍再次調動3艘重型軍艦,猛烈轟擊西炮臺。

陳化成指揮官兵,同英軍激烈炮戰。

此時的英軍火炮,就結構上來說,同滿清大炮沒有大的區別,只是射程、精度和威力都有一定優勢。

即便如此,滿清的火炮對於英軍還是有一定威脅的。

激戰4個小時後,英國軍艦康麗華號被多次擊中,船隻受損,死傷20多人。

期間,英軍炮火猛烈,西炮臺清軍有一些傷亡。

陳化成爲了鼓舞士兵鬥志,親自到一線操縱火炮。

兩江總督牛鑑聽說陳化成到了最前線的炮位上,三次讓他到後方寶山縣城指揮,都被陳拒絕。

由於西炮臺防禦能力較強,英軍認爲沒有必要強攻,3艘軍艦暫時向後撤退修整。

而西炮臺的清軍並沒有現代戰爭意識,誤以爲英軍被擊潰,立即向牛鑑報捷。

聽說英國人已經敗退逃走,沒什麼軍事經驗的牛鑑,頓時狂喜。

他決定離開寶山縣城,親自去西炮臺慰勞官兵。

於是,他帶着衆多部下,打着總督的儀仗,大搖大擺的前往西炮臺。

而英軍只是暫退修整,準備尋找清軍炮臺薄弱點繼續攻擊。

見到滿清官員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一艘軍艦立即發射了幾輪排炮。

炮彈準確落在隊伍中,炸死炸傷幾十人。

牛鑑大驚,一時間搞不清炮彈是從哪裏來的,誤以爲英國人大部隊已經攻到附近。

驚慌之下,牛鑑從轎子內逃出,脫掉官服,在河南參將陳平護送下逃回寶山縣城。

此時牛鑑已經嚇破了膽,認爲寶山縣城也不安全,迅速棄城逃到嘉定又逃到太倉,逃得比兔子還快。

見兩江總督都跑了,寶山知縣周恭壽也隨即逃走。

縣城內2000多官兵沒有遭受一槍一彈的打擊,就作鳥獸散了,50多門大炮都被丟棄。

於是,英軍突入長江的4艘輕型軍艦,開始趁機猛烈轟擊西炮臺南段的吳淞鎮炮臺。

這裏的炮臺規模很小,只有10門大炮,是西炮臺防禦羣的薄弱之處。

能夠迅速找到清軍防禦的弱點,可見英軍的老辣和善戰。

吳淞鎮炮臺不是對手,很快被摧毀,由此陳化成的西炮臺防禦出現缺口。

英軍步兵迅速從這裏登陸,使用步兵強攻炮臺。

聽到英軍步兵已經上岸的消息,加上知道牛鑑已經逃走,這裏清軍更無心戀戰。

由於吳淞鎮炮臺,同西炮臺主陣地近在咫尺,洋人等於已經攻破了最堅固的陣地。

於是,英軍尚且沒有發動攻擊,西炮臺側翼小沙背陣地與對岸東炮臺陣地的守軍,都紛自逃亡。

英軍兵不血刃,步兵輕鬆佔領這兩處炮臺。

由此,只剩下陳化成的西炮臺主陣地,還在孤軍奮戰,已經被四面包圍。

這種情況下,西炮臺的2000官兵認爲危險迫在眉睫,沒有人願意拼命。

他們不顧陳化成的勸阻,紛紛作鳥獸散逃走。

兵敗如山倒,法不責衆,陳化成也無可奈何。

最終,陳化成身邊僅剩80多人。

英軍數百步兵發動強攻,陳化成這區區幾十人無力招架,很快死傷殆盡,陳化成本人中彈犧牲。

當時清軍士兵基本都逃走,連陳化成的屍首都無人收殮。

幾天後,安徽武進士劉國標,將他的遺體搶出藏於蘆葦蕩中。

八天後,陳化成遺體尋出運往嘉定縣。嘉定縣令練庭璜爲陳化成拭去血污,並聘請畫家程庭鷺按遺容繪製遺像,靈柩隨後運回福建。

由此,英軍徹底佔領吳淞口防禦工事,再佔領空無一人的寶山縣城。

聽到吳淞口慘敗,上海縣城清軍也蜂擁逃走,英軍一槍不發佔領上海縣城。

由此,長江門戶洞開,英軍可以輕鬆沿着長江西進,攻擊中國的內陸地區。

此次戰役,可以說清軍打的一塌糊塗,除了陳化成光榮戰死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值得稱讚的地方。

除了西炮臺有過幾小時炮戰外,其餘清軍根本沒有做出什麼抵抗,基本都是聞風而逃。

此戰英軍參戰軍艦14艘,僅有2人死亡,25人受傷。

搞笑的是,清軍明明有1萬多人駐守,最終被英軍打的鳥獸散,卻僅有100多人傷亡。

戰死的清軍官兵,僅有包括陳化成在內的88人而已。

可見,清軍根本沒有什麼激戰,基本就是見勢不妙就先跑了再說。

此戰第一個逃跑的兩江總督牛鑑,事後以貽誤封疆罪逮捕,定爲斬監候秋後處決,後又被赦免釋放,賞賜七品頂戴。

這小子最後在1858年善終,死的時候還是二品官職。

中國人的臉,都被這些傢伙丟光了。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