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招行代销的一款理财产品,因为-4.42%的年化收益率,引发了热议。两分钟金融注意到,不少文章用“太罕见”、“活久见”等词语来形容理财产品浮亏。

这是很值得吐槽的地方:但凡投资就有风险,只不过是风险有大有小而已。更何况早在2018年监管就明确提说要打破刚性兑付。

换句话说,银行理财产品本来就不保本

当然,拖了这么久才出现浮亏的理财产品,可以说风险教育课来晚了!事实上,也只有真的亏到本金了,投资者也才会不淡定,从中吸取教训。

浮亏4.42%意味什么?

先来说说这款名为“代销季季开1号”的理财产品,为啥会出现浮亏。

首先,这是招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是它家的理财子公司推的,是固定收益净值型理财产品,也就是它按照每份1元发行,然后按照市价法估值。

其次,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呢?从它的产品说明书可以看出,该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权资产(非标债权最多可占到40%),而这段时间债券市场大幅波动,作为4月份才成立的理财产品,受到波及自然难免。

事实上呢,不止招行的理财产品,平安银行等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也出现了浮亏。

最后,不过这个-4.42%的年化收益率,并不意味它现实就亏损4.42%。这是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意思是如果保持最近一个月的净值,那么一年下来就亏损4.42%。

而从净值表现来看,该产品也是6月才出现浮亏,而6月3日单位净值是0.9997元,也不是亏损很大。

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

两分钟金融发现,只要亏到本金,很多投资者就无法淡定,最明显的就是四处投诉之类!

一方面呢,银行是有一定责任,比如为了更好卖产品,在风险提示上往往做得不够!就算上述这款-4.42%的年化收益率,它宣传的风险程度只有PR2,也就是中低风险产品;而且太过强调收益,宣传的业绩比较基准达到3%至4.3%。

另一方面呢,投资者也有点被“宠坏”,老想着银行卖你理财产品,就要为亏损“兜底”,一旦出现亏损就受不了(跟买房者有点像)。事实上呢,就连低风险的货币基金都可能出现亏损,何况是中低风险的

那么,对投资者来说,这次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现象,又有哪些启示呢?两分钟金融简单总结了三点。

第一,要牢记,除了50万元以内的银行存款无风险外,只要是投资就有风险!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理财。

第二,看到产品宣传使用“预期年化利率”、“历史最高年化利率”、“业绩比较基准”之类字眼的,要记住:非保本的理财都这么宣传,而这年化利率都是过去式,不代表你就能拿到,宣传好看而已!

第三,根据“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精神,除非银行“越级”卖给产品(比如你是低风险投资者,却卖给中高风险产品),才要承担责任,否则你就要承担亏损本金的风险。

因此,在买产品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把相应条款看清楚,别等亏到本金了,才开始后悔。你觉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