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社会万象,品味百态人生,欢迎您关注。

不避讳地说,保险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口碑都不怎么样,有关保险的纠纷案例也是屡见不鲜。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买保险的时候他们说得天花乱坠,那架势就好像被蚊子叮一口都能拿到一笔赔款一样。然而等你真正出险的时候,报销起来却未必容易,保险公司总能找到一个不赔偿的“合理”理由。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王大叔买保险的遭遇,可谓骇人听闻,居然还有这种操作。坐标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五界村,王长根是该村的一户农民。早在07年的夏天,王大叔家里来了一位上门推销保险的业务员。在她的极力推荐下,王大叔购买了一份名字为“太平盛世长泰安康终身寿险”的保险,从署名来看,提供保险服务的是太平洋。

“她拿过单子来以后,也没让签字,也没做调查,就说每年交5040元就行。她说有专门的人来收,我就这样交了10年,交够10年以后就不用再交了,前后总共交了50400元。”对于买保险的经过,王长根仍旧记忆犹新。王长根腿部有残疾,劳动能力有限,购买了这份保险后,让他心里踏实很多。然而将近14年过去了,最近王大叔突然又不踏实了,甚至非常气愤。

原来,他听闻太平洋保险又推出了一项叫“百万医疗”的项目,他就想再入一份。结果一查个人信息,业务员明确告诉他,残疾人购买不了这份保险。王长根多了个心眼儿,既然残疾人买不了,那14年前买的那份保险怎么那么顺利呢?他找出当时的保险单据让公司帮忙校验,结果发现单子居然是假的。10年里每年都有“业务员”上门收取保费,自己竟被蒙骗了14年之久。

“这个保险,除了名字是我的,其余的都是假的。”王长根如是说。在所谓的“保单”上,一些关于身体状况的调查说明,比如是否四肢健全,身体内是否有异物等等,全部都是写的“正常”。这些都是当时业务员“帮忙”填写的,就连名字也不是自己亲手签的。按照正常流程,客户购买保险后,保险公司一般会打回访电话。王长根表示,14年来一个回访电话都没接到过,就是有业务员按时上门来收钱。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告诉他,幸亏这些年没有出险,如果拿着这张“保单”来报销的话,还涉及到骗保。想来这也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不报销就意味着一直被蒙在鼓里,报销就成了骗保,两头堵啊。明明王大叔才是上当受骗的那个人,结果他自己差点成了骗子。那这样一份假保险,是怎么办理出来的?跟保险公司有没有关系呢?

为了搞清楚原委,记者联系了当初上门给王大叔推销保险的业务员李某,对方表示,有什么问题可以去公司处理。王长根则说,自己已经多次找过保险公司了。第一次去,公司表示可以退还一部分本金,王长根没同意。

第二次去,公司又说可以跟他签一份补充协议,签过补充协议后原来的保险合同就可以生效了。“我当时问他们,如果我不补充这份协议,是不是这14年保险根本没生效?他们谁都没作声,都默认了。这些都有录音。”王长根如是说,对于补充协议的方案,他还是没同意。

王长根的诉求是,退还全部本金,并且还要保险公司支付利息。第三次联系,保险公司再一次做出“让步”,表示可以支付利息,但王长根要的有点多。对此,王大叔坦言:“我担了14年风险,一点保障都没有,这个利息我必须要高一点!”目前,双方仍在协商当中。

一开始,笔者感觉王大叔是被一个假的保险推销员给欺骗了,但是仔细想想,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公司答应给王长根补充协议,或是退还本金等等,这就证明保险公司是认可这件事的,至少可以证明钱确实交到了公司账上。如果李某是个假业务员,公司就没有必要来处理后续事宜。可见,业务员是真的,保险单据应该也是真的,只是单子上面的内容是胡乱填写的。收钱是真的,单子上的保险服务是不生效的。

这不免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简单的错误为什么会持续14年之久呢?公司为什么没有进行回访核实?里面有诸多疑点。更重要的是,这事儿是业务员自己为了完成业绩而犯了职业错误,还是公司根本对这样的错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了签单怂恿员工去犯错?反正钱收上来了,客户发现不了就是白捡的,发现了大不了给他退了,能坑一个是一个?

其实笔者一直坚定地认为,保险是好东西。往小了说,它可以给被保险人提供一份保障,不至于看不起病,受不起伤。往大了说,它能够促进经济繁荣,人们买了保险,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敢花钱了,有利于货币流通,盘活经济。当然,好东西也需要规范的制度去约束,才能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作为保险公司来说,您不也得打口碑来赢得竞争优势吗?不要为了签单而签单,更不要丢了底线,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您就什么都没了。

最后留个问题吧,您觉得王大叔让保险公司退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要求,过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