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後秦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將此經翻譯成漢文後,在漢地廣爲流傳,成爲諸多學佛者的必學經典。《金剛經》之所以如此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除了此經文字翻譯較爲精美之外,其中的學佛內涵,也相當不錯。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從《金剛經》中開悟的人,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深知,這部佛經真的是一部學佛寶典。

佛說學佛的人,就是要多誦讀佛經,多唸佛,多參悟佛句。佛教中甚至有這麼一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你不斷地研習它,琢磨它,你的智慧只會越來越廣大。

在歷史上,由於不斷地有人悟到《金剛經》的一些句子所飽含的深意,因此特地將它單獨奉持。此經中也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也就是說,只要受持此經中的一個佛句,他的功德,要比用滿世界的七寶來供養佛陀的功德要多、要好。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你若對此心生執著,就無法做到明心見性。相反地,你若真看透了這一切,你就能明心見性。這裏的如來,很多人以爲指的是佛,並非如此。真正指的,其實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如來智慧德相。

因爲真正修行者,並不是要得到別人的什麼,而是要失去自己的一切,從而看到自己的真實面目——如來智慧德相。一個人之所以無法達到佛的地步,就是因爲他無法看透世事真相,無法洞徹事物本源。當你真正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時候,你也就明心見性了。

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最重要的,是要修心。因爲一個人的心在何處,他的未來就在何處。你的心煩躁不安,你就會煩躁不安。當你的心清淨下來,你的整個人就會得到真正地清淨。

人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爲他無法讓自己達到真正地清淨。因爲他始終無法拋棄,心中對外物的追求。這種追求,其實是出自自己的慾望。《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多欲爲苦,生死疲勞,由貪慾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一個人,只有逐漸放下自己的各種慾望,纔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糾纏,才能真正生出清淨心來。

當須菩提對佛陀說:“世尊,以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時,佛陀就又說了一個偈:

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句話,不同的人,對他的悟道也不同。不過怎麼不同,其實都是對的。只要你能悟道,就很不錯。

有的人說,這裏的“我”指的是如來,也有的人說,這裏的“我”指的是學佛者。爲什麼說這兩種說法都對呢?因爲佛說,衆生本來是佛,並且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其中包括每個人。

一個人修行,其實就是要逐漸修去作爲人的各種業障、苦難。而這些苦難,其實是由人以前所造下的因緣所幻化。如果能夠破除這些幻化,就能達到明心見性。但是如果你還在用五蘊的方式,想在五蘊中找答案,你就永遠也找不到。所以佛說:“非真思真實,真實見非真,邪思維境界,彼不達真實。”

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個,也是《金剛經》中流傳得最爲廣泛的一句話,無論出家者在家者,都對這句話極其熟悉。這句話,也是一個四句偈:

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關於有爲法與無爲法,廣爲人們所爭論:到底怎樣纔是有爲,怎樣纔是無爲?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呢?因爲在漢地,深受中國傳統道教思想的影響,對於《道德經》中“無爲”的認識,非常的深刻。因爲道家講無爲,不做任何有爲的事情,甚至達到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再加上歷來修行者都要求出家,所以很多人就以爲,真正的無爲法,就是在寺院中修行。而在生活中,就是有爲法。其實,在不同的環境中,都存在一個有爲與無爲的問題。

一個人放縱自己的心,他就是有爲,一個人能約束自己的心,其實就是無爲。所以,佛陀說過這麼一句話:“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要讓心,不隨世事流轉。也就是要視一切事物,爲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樣,你才能讓自己的心,真正達到無爲的狀態。

《金剛經》中的這些句子,其實都是佛句,如果你能其中悟透一句,也很不錯。由於雲來境界的緣故,只是粗淺地理解了一些,如有不對當,還請諸位指出,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