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合村并镇”,将分散的人口集中化、聚集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公共服务的保障和管理,因此这两年,行走在农村的乡间小道上,我们明显能看到一排排集中安置小区越来越多了,分散的老旧的土房子越来越少了。

就农民目前的住房方式来看,大致有以下这3种:

第一种,家里条件好的,城镇买房,基本上要同原来的生活脱节,和农业脱钩,目前相对来说比较少;

第二种,在镇村的集中安置点居住,这部分人目前是农村的大多数,也是不少人认为当前最适合农村人的居住方式。

第三种,仍然选择传统的方式,零星分散居住,这种人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少。

从上面这3种方式来看,第一种和第二种都属于上楼安置,城里买房的自然以高层和多层为主,第二种在镇村集中安置点的,基本上以多层为主。而且现在,集中上楼也是大势所趋,不少地方村干部逐户进行动员,逐户催着集中安置,在很多人眼里,上了楼之后,自然生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毕竟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自然应该欢喜才对,然而对于很多农民来讲,却并非如此,在不少农民那里,甚至有“农民上楼,好日子到头”的说法,那这是为何呢?

01人地分离,新房老房“两头跑”现象突出

这些年,虽然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土地是生存之本,这也是几千年下来农村骨子里最为清晰的记忆,土地也是农民最为看重的东西,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农民生活的底线。

然而上楼安置这种方式,大多数是易地搬迁,也就是说和原来的土地相脱节,房在一边,土地、林地在一边,没了土地,日常的吃饭就全得靠买,然而农民又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免不了要新房老房“两头跑”。甚至有时候新房成了摆设,日常生活大多数仍然以老房子为主。

02生活方式变迁,短期难以改变

换一种居住方式也意味着生活的方式随之改变,尤其是上楼和不上楼,这两种生活方式有这天壤之别,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农村生活和城镇生活的巨大差异,对于不少上了年纪的农民来讲,邻里之间关系、串门子、聊天是日常最为普遍的消遣方式,然而上了楼之后,熟人少了,大家聊的少了,见的也少了,自然会觉得有些落寞。

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农二代来讲,倒不足为虑,关键是上了年纪的农民,短期恐怕难以改变。

03生活成本高,不少农民难以负担

在老房子居住,粮食自己可以种,日常也不用掏物业费、水费、垃圾费等等,然而上楼的群众,大多以小区管理为主,常常拥有自己的物业,虽然物业费、水电费比城里便宜,然而一年下来,也得好几千元,这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外,上楼之后,吃饭、出行样样得花钱,这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来讲,还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从大的方面来讲,以后集中安置将会是大势所趋,毕竟从公共服务配套来讲,这也是最为合理和最为经济的方式,那么对于集中上楼,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