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城鎮化的持續推進,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的一個必然結果便是“合村並鎮”,將分散的人口集中化、聚集化,從而更加有利於公共服務的保障和管理,因此這兩年,行走在農村的鄉間小道上,我們明顯能看到一排排集中安置小區越來越多了,分散的老舊的土房子越來越少了。

就農民目前的住房方式來看,大致有以下這3種:

第一種,家裏條件好的,城鎮買房,基本上要同原來的生活脫節,和農業脫鉤,目前相對來說比較少;

第二種,在鎮村的集中安置點居住,這部分人目前是農村的大多數,也是不少人認爲當前最適合農村人的居住方式。

第三種,仍然選擇傳統的方式,零星分散居住,這種人在未來將會越來越少。

從上面這3種方式來看,第一種和第二種都屬於上樓安置,城裏買房的自然以高層和多層爲主,第二種在鎮村集中安置點的,基本上以多層爲主。而且現在,集中上樓也是大勢所趨,不少地方村幹部逐戶進行動員,逐戶催着集中安置,在很多人眼裏,上了樓之後,自然生活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畢竟居住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自然應該歡喜纔對,然而對於很多農民來講,卻並非如此,在不少農民那裏,甚至有“農民上樓,好日子到頭”的說法,那這是爲何呢?

01人地分離,新房老房“兩頭跑”現象突出

這些年,雖然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然而土地是生存之本,這也是幾千年下來農村骨子裏最爲清晰的記憶,土地也是農民最爲看重的東西,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農民生活的底線。

然而上樓安置這種方式,大多數是易地搬遷,也就是說和原來的土地相脫節,房在一邊,土地、林地在一邊,沒了土地,日常的喫飯就全得靠買,然而農民又沒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因此免不了要新房老房“兩頭跑”。甚至有時候新房成了擺設,日常生活大多數仍然以老房子爲主。

02生活方式變遷,短期難以改變

換一種居住方式也意味着生活的方式隨之改變,尤其是上樓和不上樓,這兩種生活方式有這天壤之別,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農村生活和城鎮生活的巨大差異,對於不少上了年紀的農民來講,鄰里之間關係、串門子、聊天是日常最爲普遍的消遣方式,然而上了樓之後,熟人少了,大家聊的少了,見的也少了,自然會覺得有些落寞。

習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對於農二代來講,倒不足爲慮,關鍵是上了年紀的農民,短期恐怕難以改變。

03生活成本高,不少農民難以負擔

在老房子居住,糧食自己可以種,日常也不用掏物業費、水費、垃圾費等等,然而上樓的羣衆,大多以小區管理爲主,常常擁有自己的物業,雖然物業費、水電費比城裏便宜,然而一年下來,也得好幾千元,這對於農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另外,上樓之後,喫飯、出行樣樣得花錢,這對於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來講,還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從大的方面來講,以後集中安置將會是大勢所趨,畢竟從公共服務配套來講,這也是最爲合理和最爲經濟的方式,那麼對於集中上樓,你們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們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