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據史料記載,嘉佑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趙禎於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義市宋陵公園),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宋代靖康建炎年間,北宋帝陵普遍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盡數被毀,目前宋陵公園內的陵寢建築是在宋仁宗永昭陵遺址上覆原重建而成的。永昭陵佔地500餘畝,整個陵區呈南高北低之勢,置東西南北四座大門,南門是正門。

走進南大門,是寬闊的神道,它穿過雀臺、乳臺和石像生羣,直指宮城。永昭陵的石像生在北宋帝陵中保存較爲完好。按照宋陵定製,從南至北列居神道兩側的依次爲:望柱、象與馴象人、瑞禽、甪端 、仗馬和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官、文官。

總的來說北宋帝陵石刻的特點是手法細膩,雕刻精美,別有韻味,但不及唐代的神態生動,氣勢雄偉。永昭陵的石像生較之其它北宋帝陵主要特點是高大,這大概與當時的國力和審美有關。 照片中文臣靜雅,武將也頗有"儒將"風度,這也是宋代中後期石像生的特點之一。

在永昭陵的石像生中,"瑞禽"和"甪端 "是雕刻史上的傑作,堪稱世界絕品。照片中馬首、禽身、鷹爪、鳳尾的瑞禽翱翔在3米多高的大石屏上,雄姿下雲水翻卷,展翅處風雷激盪,據說這種造型在我國曆代石刻中僅此一處。

欣賞完石像生,就來到了宮城大門(神門)外。宮城是一座城內城,同樣有東西南北四座神門,每座神門外的兩側各有一幢形式較小的建築,稱爲闋庭;神門外東西兩側還各有門獅和鎮陵將軍雕像一尊。

這是神門東側的門獅、闋庭。闋庭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建築,東面的沒有東角,西面的沒有西角。"闋"者,"缺"也,意思就是皇帝雖貴爲天子,也非完人,也有缺點。闋庭,表達的正是皇帝恭謙之意。

這是神門西側的門獅和鎮陵將軍。

目前,永昭陵宮城內部是不對外開放的。然而,站在神門外向南望去,我們依舊可以看到神道寬闊筆直、石像生穆然聳立,乳臺和雀臺巍然屹立,感受到大宋那獨有的風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