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牧的一首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感嘆項羽自刎烏江實爲可惜。那麼問題來了,假如項羽沒有自刎烏江邊上,而是從亭長的船上逃走了,回到了江東,有朝一日他會不會打敗劉邦呢?

時間回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圍垓下,武力蓋世的項羽回身望望滔滔江水,眼神絕望,想不到這就是自己埋屍的地方。一位亭長撐船而來,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將他的愛駒送給了船上的老者,隨後選擇了自刎,鮮紅的血液染的江水紅通通的。

一念起,一念滅。若是項王做了不同的決定,結果會如何?

劉邦爲了圍剿項羽可謂煞費苦心。

公元前203年,劉邦背約(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但是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於是二人揮軍南下。同時劉邦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劉邦帶兵由固陵東進。五路大軍會合後將項羽圍至垓下,之後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

項羽是如何一步步離心離德,失去各路諸侯擁護的?

項王爲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這是陳平對他的評價,陳平投靠劉邦後,着實爲劉邦提供了不少好計謀。

我想項羽大概就是一個不通帝王之術的人吧。從他殺楚懷王,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開始,就爲他今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他眼界格局有限,對自己的武力迷之自信,試想,如果他不殺義帝,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是不是會更得諸侯之心?那些沒有得到分封的有功之臣對他心有怨恨他不察,身邊有賢人他不用,於是有用之人紛紛離他而去,他卻一貫要用自己的武力去征服別人。韓信、張良、陳平、王陵、英布還有季布,哪一個不是難得一遇的人才?他們都從項羽那裏得不到重用,卻在劉邦那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是項羽的過失。項羽分封的各路諸侯王,在楚漢之爭中要麼被劉邦剿滅要麼徘徊在項羽和劉邦之間,沒有積極擁護項羽的。

羽不能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就連他視爲亞父的軍師範增也被陳平用離間計除掉。

《史記·陳丞相列傳》裏記載:“(項王)使使至漢。漢王爲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爲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項羽派使者去見劉邦,劉邦準備了“太牢”這樣級別的飯菜招待他。但是,看到使者後,卻大驚說:“我以爲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把好酒好肉撤走,換上“惡草”這樣的食物。使者回去給項王報告,項羽便嚴重懷疑范增與劉邦暗中勾結。

後來項羽便不怎麼理睬范增了,範曾覺察到之後就向項羽告老還鄉,項羽準了。範曾在回去的路上病發身亡。

沒有範曾給提供計策,項羽靠自己有限的智慧窮兵黷武,戰略上越來越被動。

項羽不僅失去了謀士和精兵良將還失掉了民心。他坑殺20萬秦兵,火燒阿房宮,攻進齊國燒燬宮殿活埋士兵,種種殘暴讓他失去民心。怪不得在他逃往烏江的時候迷路了,遇見一個種田的老農民,於是項羽便向老農民問路,老農民故意指錯了道路,讓項羽一行人深陷沼澤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項羽的結局不可避免,倘若他逃回江東,即便江東之再在人傑地靈,一時半會的又有誰可以供他驅使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