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文 | 淡淡翠 · 主播 | 亞楠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提到唐朝公主,很多人都會想到巾幗不讓鬚眉的平陽公主、驕縱風流的高陽公主、權傾天下的太平公主,還有和親遠嫁的文成公主。

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在唐朝歷史上還有一位公主,叫咸宜。

和其他公主相比,咸宜公主的一生寡淡至極,乏善可陳。

但是,作爲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女兒,她的人生雖然沒有大起大落,卻也親眼見證了許多歷史性事件的發生。

比如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忘年戀,以及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馬嵬坡兵變。

女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三種心態是什麼?

看完咸宜公主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鈍感

談到咸宜公主,就不能不說她的母親武惠妃。

武惠妃原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因父親早逝,從小就在宮中長大。作爲武氏家族的女子,武惠妃不僅擁有明媚動人的外貌,也有着極深的心計。

唐玄宗即位後,她很快就得到專寵,並且接連生下四子三女,在後位虛懸的情況下,武惠妃的待遇實則與皇后相差無幾。

因着母親得寵的緣故,咸宜公主從一出生,就得到了父皇的喜愛,說她是“天之嬌女”也不爲過。

玄宗甚至給她開了公主得封一千戶的先例,以至於其他公主和大臣都頗有意見,玄宗迫於壓力把所有公主的實封都定爲一千戶。

由此可見,在玄宗的29個女兒中,咸宜公主女憑母貴,少年生活那是相當愜意的。

但是老話說得好:人有悲歡,月有圓缺。

咸宜公主萬萬沒想到,自己至親至愛之人的命運轉變,都與自己的大婚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開元二十三年七月,暑氣未消,一片笙歌,正當妙齡的咸宜公主大婚,下嫁給衛尉卿楊洄。

在這場熱鬧的婚禮上,除了明豔照人的咸宜公主,還有一個女子也引起了衆人的注意,她就是楊玉環。

正是因爲這次相見,讓楊玉環得到了咸宜公主和武惠妃的好感,也讓年輕的李瑁一見傾心。

武惠妃去跟唐玄宗求得旨意,賜婚壽王李瑁,由此拉開了楊玉環、李瑁、唐玄宗之間的半生糾纏。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孤寂痛苦中,轉而看上了自己的兒媳,不顧外界非議,公然和兒子搶人。

一邊是鬱鬱寡歡的兄弟,一邊是勢在必得的父皇,而這一切,都源自當初的婚禮和自己的引薦。

這樣的糾結,放在旁人身上,肯定會悔不當初吧?

但是咸宜公主沒有。

面對無法抵抗的皇權,她明白先君臣後父子的道理,淡定地接受了事實的發生。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咸宜公主身上有着很多人都缺乏的“鈍感力”。

渡邊淳一曾說:

在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鈍感力。被領導批評或者朋友之間意見不統一,還有戀人或夫妻產生矛盾時,不要因爲一點小事就鬱鬱寡歡,而要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不愉快。

凡事不要過於敏感,也無需看得太重,想不通的事不妨先放到一邊,才能讓自己在生活的起伏中,活得更加輕鬆。

就像南宋慧開禪師的那首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看淡

俗話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足以扭轉女人的命運走向。

即使是高貴的公主也不例外。

咸宜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楊洄,在歷史上是以壞人的面目出現的。不管是抱着什麼樣的心態娶了咸宜公主,婚後,楊洄都積極活動於風起雲湧的權術風雲中。

他善於揣摩別人心思,知道岳母武惠妃一直想立自己的兒子李瑁爲太子,就幾次三番地故意在武惠妃面前詆譭太子李瑛,贏得了惠妃的好感和信任。

737年,楊洄再次和武惠妃聯手構陷李瑛、李瑤、李琚,導致玄宗震怒將他們廢爲庶人,不久三人均慘死。

武惠妃和楊洄以爲,這次肯定能讓壽王成爲太子了。

沒想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武惠妃因爲害死三王心中不安,患了疑心病,一病不起。

24年後,楊洄也被嗣岐王李珍謀反案牽連,被唐肅宗賜死。

成長於宮廷,母親又是十分厲害有手段的嬪妃,咸宜公主怎麼會不明白朝堂鬥爭中的爾虞我詐呢?

但是咸宜公主沒有像歷史上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一樣,那麼追逐權力,最終下場悽慘。

相反,她對自己母親和丈夫的密謀不感興趣。也正因爲此,後來楊洄被賜死後,並沒有牽連咸宜公主,多年後,新皇帝又把她賜婚給了第二任丈夫崔嵩。

可以說,咸宜公主遺傳了母親的美貌,卻比母親更有智慧,更懂得什麼叫做“糊塗是福”。

佛家有云:“一念之慾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

生活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塵世裏,誘惑太多,追逐太多,想要的太多,都將成爲一種災難。

因爲,幸福從來不在於擁有多少東西,而是要學會剋制,學會忍耐,更要學會用一顆簡單的心,去發現生命中的美好。

就像咸宜公主一樣,大智若愚,凡事看淡,沒有那麼多的攀比算計,沒有那麼多的慾壑難填。

如此,纔有可能在風浪來時,全身而退,不傷分毫。

隨遇而安

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爲貴妃,從此,楊家一門顯貴,幾乎成爲京城最有權勢的家族。

此時,武惠妃早已去世多年。壽王李瑁也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登上太子之位,反而因爲楊玉環的緣故,被玄宗漸漸疏遠。

作爲武惠妃的女兒,母親死後父親那麼快就有了新歡,咸宜公主也不再像年少時那樣受寵。

但是咸宜公主沒有因爲境遇的改變就失去理智,她不管外界的風雲變幻,一直從容地過着自己的生活。

755年,安祿山發動叛變,玄宗帶着妃嬪皇子公主們倉皇出逃。在這場逃亡中,很多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先是楊貴妃命喪馬嵬坡,接着太子李亨在衆人的擁護上登基爲帝,唐玄宗退位爲太上皇。

沒幾年,咸宜公主的丈夫楊洄被賜死,唐肅宗沒有忘記這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又把她嫁給了博陵崔氏的崔嵩。

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崔嵩也去世了。

早已看透人生的咸宜公主,這次沒有再改嫁,而是在京城建了一所咸宜觀,晨鐘暮鼓,長伴青燈古佛,清靜平淡地度過晚年生活。

784年,咸宜公主走到生命的盡頭,結束了自己看似平淡,卻充滿荊棘的一生。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對咸宜公主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年少時候的花團錦簇,到晚年的寂寞淡然,青年喪母,中年喪夫,親眼看着至親至愛們爲了權勢、美色,互相算計爭鬥,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宜公主算是都體驗了一遍。

但人生在世,誰又能免遭風雨呢?

只有像咸宜公主這樣,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頹喪,隨遇而安,境隨心轉,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笑對人生。

縱觀咸宜公主的一生,可以說是先甜後苦的典型。

幼年是父母掌上明珠,千嬌百寵地長大;沒幾年母親去世、丈夫去世、朝堂局勢風雲變幻;晚年放下俗世情愛牽絆,遁入空門。

她沒有太平公主那麼強烈的愛恨,沒有高陽公主那麼縱情享受追逐自由,沒有安樂公主的野心勃勃,也沒有文成公主那麼大格局。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咸宜公主就像一朵不起眼的浪花,被人遺忘在歲月的角落。

但是她又何嘗不是萬千女子的縮影呢?

年少時對未來充滿幻想與期待,卻最終在生活的磋磨中丟掉了純真,失去了信任。

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這世上,哪有什麼恆定不變,只有無法捉摸的人心,和變幻莫測的生活。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儘可能像咸宜公主一樣:

不敏感,不抱怨,不糾結過往,不追逐虛無,放下得失計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如此,方能進退從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