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医学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医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中医不但是医学层次的理论体系,更是文化层次的医学。可以说,中医不仅是治病的医学,也是文化的医学。

作为中医人,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医,更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一)文化的

一则,何谓文化?

《周易》讲的非常深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和。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等。文化,指的是由人所创造的,人人所共遵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代现象,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文化也是一种教养,通过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养,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

二则,何谓中医文化?

在百度百科中,所谓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上海中医杂志社何其灵在《对中医文化研究现状的思考》一文中给中医文化下了如下定义:“中医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内容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生命、疾病、健康、卫生、生殖等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以这些为思想基础形成的具体医学观念、诊疗心理、伦理道德等构成中医文化的核心层次;这些精神属性的内容总是以中医文化的中层,即概念术语、理论形式、表述方式、研究方法、诊疗行为、卫生习俗、医疗模式、医事制度、医教制度、政策法规等加以体现,并凝结为一定数量的物质成果,如医药书籍、医疗器具、卫生设备等,它们构成中医文化的外层”。

今贤张其成教授在《中医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文中也对中医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关于中医文化,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广义‘文化’角度看。中医作为一门探索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规律的科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而科学又属于大文化范畴,因而中医本身就是‘文化’;二是从狭义‘文化’角度看。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就是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中医文化,它只涉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社会印记和背景,而不涉及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的手段、技术和具体措施。我们所称的‘中医文化’概念采用第二种含义”。

什么是中医文化?在我看来,凡是关于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所有往圣先贤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和智慧,都是中医文化的范畴。作为中医人,我们不但要学习中医的治病技术,还要学习中医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则,中医有明显的文化依赖性

在文化层面上,中医比西医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依赖性。这种文化依赖性不是指西医依赖于西方文化,而中医依赖于中国文化。中医的文化依赖性是指中医必须与当地文化结合才具有普遍有效性,而西医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也具有普遍性。

为什么中医具备强文化依赖性?中医的创始与成长是一个文化过程。中医的演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演进的规律。中医学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文化母体决定了医、儒、道、释等血缘关系。

所以说,中医也是一门文化体系,中医在哲学、思维、表达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二)中医的文化

中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承载着厚重的中医文明。中医文明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最突出的代表。

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中医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形成,其包括经络文化、本草文化、诊疗文化、养生文化等等。中医理论中的大量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医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

中医的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中医的阴阳五行模型即是文化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由此中医亦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概念来构建其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医的脏象、治则、理法方药、针灸以及临床各科疾病等各个领域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二则,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分支。由此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中医里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

三则,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而且也是中医文化特征形成的基础。

作为中医人,我们要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先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若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来谈中医,中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则,中医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医德方面。中医认为,医为仁术,医者当有仁慈之心。可以说,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医者仁术的最高体现。

天地之德在生生不息。生长壮老已应于五行,其中“生”通于木;仁义礼智信通于五行,其中“仁”通于木。医为仁术,医者为仁为本。由此说,医生救死扶伤,所禀的即是上天的好生之德。儒家认为这是“天理”、“良心”、“本性”,这是见道之言。

再如,儒家有《中庸》,何谓中?朱子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个“中”即中和、执中,是保持相对平衡。中医的病因观、病理观、诊疗观和养生观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医的治疗原则即是:“调合阴阳,以平为期”。

四则,中医与道家思想

道家哲学以“道”为生命的本体,而中医是研究生命的。中医的生命观即源于道家思想。

从生命的本源而言,《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些思想明显受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想影响。

从养生而言,中医重视“治未病”,即离不开养生。而中医养生的思想即源于道家。道家历来重视生命、珍爱生命。《道德经》即讲“摄生”,汉代河上公云:“摄者,养也”。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何其荣幸,我此生选择了中医作为职业。在学习并实践中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哲学,是文化,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医内涵天地之道,这个道即是真理,也是提高身心修养的关键。或者说,学习中医的过程,即是学道的过程;实践中医的过程,即是向道而行的过程。“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医,亦不可须臾离也,否则,即是背弃了大道。#中医#(董洪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