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醫學都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中醫是其中最爲顯著的。中醫不但是醫學層次的理論體系,更是文化層次的醫學。可以說,中醫不僅是治病的醫學,也是文化的醫學。

作爲中醫人,我們不僅要學習中醫,更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因爲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一)文化的

一則,何謂文化?

《周易》講的非常深奧:“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總和。文是指道德、哲學思想、藝術等等。文化,指的是由人所創造的,人人所共遵的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歷代現象,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有一切的能力與習慣。文化也是一種教養,通過教育能夠獲得良好的教養,以及文學、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修養。

二則,何謂中醫文化?

在百度百科中,所謂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爲規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

上海中醫雜誌社何其靈在《對中醫文化研究現狀的思考》一文中給中醫文化下了如下定義:“中醫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內容的文化體系。其中有關生命、疾病、健康、衛生、生殖等等的根本看法、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以這些爲思想基礎形成的具體醫學觀念、診療心理、倫理道德等構成中醫文化的核心層次;這些精神屬性的內容總是以中醫文化的中層,即概念術語、理論形式、表述方式、研究方法、診療行爲、衛生習俗、醫療模式、醫事制度、醫教制度、政策法規等加以體現,並凝結爲一定數量的物質成果,如醫藥書籍、醫療器具、衛生設備等,它們構成中醫文化的外層”。

今賢張其成教授在《中醫文化體系的構建》一文中也對中醫文化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他認爲,“關於中醫文化,有兩種含義:一是從廣義‘文化’角度看。中醫作爲一門探索人體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規律的科學,具有自然科學性質,而科學又屬於大文化範疇,因而中醫本身就是‘文化’;二是從狹義‘文化’角度看。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文化社會背景以及蘊含的人文價值和文化特徵,就是中醫學的文化內涵,即中醫文化,它只涉及中醫學有關人體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論形成發展的規律,以及文化社會印記和背景,而不涉及中醫學關於人體生命和防病治病的手段、技術和具體措施。我們所稱的‘中醫文化’概念採用第二種含義”。

什麼是中醫文化?在我看來,凡是關於人的生命與健康的,所有往聖先賢所創造的一切知識和智慧,都是中醫文化的範疇。作爲中醫人,我們不但要學習中醫的治病技術,還要學習中醫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三則,中醫有明顯的文化依賴性

在文化層面上,中醫比西醫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化依賴性。這種文化依賴性不是指西醫依賴於西方文化,而中醫依賴於中國文化。中醫的文化依賴性是指中醫必須與當地文化結合才具有普遍有效性,而西醫不與當地文化相結合也具有普遍性。

爲什麼中醫具備強文化依賴性?中醫的創始與成長是一個文化過程。中醫的演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之間具有同步演進的規律。中醫學是在中華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共同的文化母體決定了醫、儒、道、釋等血緣關係。

所以說,中醫也是一門文化體系,中醫在哲學、思維、表達方式、價值觀等方面始終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二)中醫的文化

中醫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孕育承載着厚重的中醫文明。中醫文明也被認爲是中華文明的最突出的代表。

從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開始,中醫理論體系開始逐漸形成,其包括經絡文化、本草文化、診療文化、養生文化等等。中醫理論中的大量思想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醫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具有先天的文化優勢。

中醫的文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則,中醫的陰陽五行模型即是文化

因爲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的思想和理論基礎,由此中醫亦借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概念來構建其理論體系。可以說,中醫的髒象、治則、理法方藥、鍼灸以及臨牀各科疾病等各個領域都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內容。

二則,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接地氣的一個分支。由此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在中醫裏得到充分地體現和發揮。

三則,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滲透

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內涵,而且也是中醫文化特徵形成的基礎。

作爲中醫人,我們要學習中醫,就一定要先接觸中國傳統文化。若離開中國傳統文化來談中醫,中醫將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則,中醫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醫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醫德方面。中醫認爲,醫爲仁術,醫者當有仁慈之心。可以說,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是醫者仁術的最高體現。

天地之德在生生不息。生長壯老已應於五行,其中“生”通於木;仁義禮智信通於五行,其中“仁”通於木。醫爲仁術,醫者爲仁爲本。由此說,醫生救死扶傷,所稟的即是上天的好生之德。儒家認爲這是“天理”、“良心”、“本性”,這是見道之言。

再如,儒家有《中庸》,何謂中?朱子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這個“中”即中和、執中,是保持相對平衡。中醫的病因觀、病理觀、診療觀和養生觀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響,中醫的治療原則即是:“調合陰陽,以平爲期”。

四則,中醫與道家思想

道家哲學以“道”爲生命的本體,而中醫是研究生命的。中醫的生命觀即源於道家思想。

從生命的本源而言,《內經》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些思想明顯受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想影響。

從養生而言,中醫重視“治未病”,即離不開養生。而中醫養生的思想即源於道家。道家歷來重視生命、珍愛生命。《道德經》即講“攝生”,漢代河上公雲:“攝者,養也”。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祕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

何其榮幸,我此生選擇了中醫作爲職業。在學習並實踐中醫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中醫不僅是醫學,也是哲學,是文化,是價值觀和人生觀。中醫內涵天地之道,這個道即是真理,也是提高身心修養的關鍵。或者說,學習中醫的過程,即是學道的過程;實踐中醫的過程,即是向道而行的過程。“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中醫,亦不可須臾離也,否則,即是背棄了大道。#中醫#(董洪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