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游记》也有粉丝应援团的话,那么可能孙悟空和唐僧究竟谁是第一男主的问题,一定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会因此彼此攻击。

但是猪八戒的粉丝们可以安安静静的喜欢自己的偶像,憨憨傻傻的猪八戒也不去争第一,但给人踏实安全的感觉。

唐僧虽说是男一号的有力竞争者,但是他的粉丝肯定不多,毕竟我们小时候可能喜欢孙悟空多一点,长大了可能会喜欢猪八戒,但对于唐僧这个软弱无力的形象,实在是喜欢不起来,甚至对于他的过于迂腐,还有点讨厌他。

谁是第一男主的问题,可能还是有点争议,毕竟虽然孙悟空戏份多,但这本书名叫《西游记》,唐僧怎么说也是西游取经小组的领导人,所以他跟孙悟空之间的第一男主之争可能还要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很多人说出来的理由很多都跟个人偏好有关系。

比如我就认为孙悟空就是男一号,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孙悟空了,所以总能找出来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孙悟空占得篇幅最长,《西游记》整本书的精神并不在于取经等等,但是有一点我要说明一点,唐僧也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迂腐,甚至有时候,他比猴还要精。

(1) 唐僧的素酒

我们都知道饮酒是佛门的戒律,唐僧是个坚定的佛教徒,因此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过自己是不喝酒的,比如在高老庄,为了答谢唐僧师徒救了小女,老高设宴款待,并斟满一杯,递给他唐僧,此时唐僧的回答是这样的:

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

唐僧身为一代高僧,自然对戒律一向是要求非常严格的,而且猪八戒还曾因喝酒犯过大错,所以更要在徒弟面前做个表率,比如在宝象国,唐僧要猪八戒去救人,国王设宴自然是要敬酒的,此时猪八戒此时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又斟满一杯递给唐僧,唐僧的回答很直接:

“我不饮酒,你兄弟吃了吧”。沙僧近前接了。

唐僧身为僧人不喝酒这件事应该是没什么好说的吧,但是这事的有趣就在于,唐僧并不是完全不喝酒,这要看在什么场合,比如刚开始取经的时候,唐太宗亲自为唐僧送行,就曾递过来一杯酒,原文写的很直白:

三藏接了御酒告诉皇帝:“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只好勉为其难。

太宗不愧是皇帝,一句素酒就化解了唐僧的尴尬,这里很明显所谓素酒也是酒,后面很多人敬酒也说是素酒,唐僧都没喝,这次勉为其难喝了,说明唐僧很明白,素酒其实也是酒,只不过度数低了一点而已。

这里很能说明唐僧的个性,他是个懂得变通的和尚,在中国历来佛教都是跟政权高度合作的,你要是不给皇帝面子,别说取经了,可能你连长安城都出不去,这一点唐僧心里很清楚。

西天路上十万八千里,要是唐僧不知道变通,恐怕早就死了好几次了,被几个女妖怪掳走的时候,唐僧明知道有生命危险,所以他的言辞也并不是很激烈,甚至有些虚情假意的安抚女妖精,一边等徒弟来救自己。

在半截观音金鼻白毛老鼠精那里,唐僧表现的尤其圆滑,说了很多违心的话,都说出家人不打妄语,这么说唐僧这次算不算严重破戒呢?

关于唐僧说话,还有个更为大家熟悉的故事,很多人甚至因为这个讨厌唐僧。

(2)懂变通的和尚

孙悟空刚开始跟着唐僧的时候,心里和行为上,都有些桀骜不驯,结果观世音送来了紧箍咒,至于怎么让孙悟空带上,这可就是个难题了,这里唐僧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表演和撒谎天赋:

是我小时候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

这里唐僧不但骗了悟空,而且是主动的有意识的编了故事,属于多重欺骗,还说这衣服功能非凡,都说猴子精,但没想到看上去老实不打妄语的唐僧实际上比猴子更精明,这一次他充分利用了悟空的好奇,主动的撒谎让悟空带上了紧箍。

我们不能因为因此觉得唐僧很虚伪,毕竟佛教里虽然主张慈悲为怀,但也有“金刚怒目,杀人无数”的手法,遇到具体问题一定要知道变通,一味死守教条,可能早早就在取经路上挂了。

唐僧的变通不仅体现在这次撒谎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徒弟的要求上面,关于饮酒尽管唐僧是绝大部分时候都不喝酒的,但是他从不禁止徒弟喝酒,而且对于徒弟很久他的原则很清楚,喝酒可以只要不误事就行。

我们都知道,取经路漫漫,酒是一种可以缓解疲劳,让人放松的东西,唐僧自幼苦修,自然是能够忍受各种煎熬,尤其是这次取经,他是发了大宏愿的,无论苦难如何他都不会放弃。

苦难面前不动摇,荣华富贵面前也同样的纹丝不动,在女儿国天竺国都是那么好的机会,唐僧的心里是非常坚定的,丝毫没有任何波澜,这一点连孙悟空都要自里咂嘴夸称:

“好和尚,好和尚!身居锦绣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

唐僧的意志坚定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但坚定的同时,唐僧对徒弟们要求则是相对宽松的,毕竟他这几个徒弟都是半路出家,而且过去都是风云人物,你让他们完全遵守佛门戒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是喝酒的场合,唐僧都是让几个徒弟喝酒,自己基本上都是不喝的。

正是唐僧有这样懂得变通的性格,才能让他在取经路上有张有弛,要是个古板的和尚,估计他那几个徒弟,早就被他烦死了,甚至团队早就散伙了,比如说猪八戒,从唐僧开始给他起名开始,就知道这个徒弟不能管的太严。

猪八戒这个名字很有趣,我们知道佛门戒律多,有着三千威仪十万戒律的说法,但是为了方便不同的人修行,还有在家修行的五戒十戒等等,都是针对不同的人设定的借条。

最严的就是受具足戒的和尚,受了这个戒和尚就要完全遵守一切戒条,佛教团体甚至还有专门研究戒律的宗派,叫做律宗,著名的弘一法师就是以弘扬律宗而出名的。

但唐僧偏偏给自己的二徒弟起了个法名叫做八戒,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3) 八戒,这个名字不简单

可能从小熟悉了唐僧师徒的名字,很少人注意到八戒到底是是什么意思,原文里说的很明白:

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

这五荤三厌是什么,这里的学问可就有趣了,五荤是佛教说法,而且历来基本上没什么争议,而且佛教早期说的不吃荤,并不是说的不吃肉,而是指的是不吃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这五种东西,这五种东西又叫五辛,也就是辛辣的东西。

因五辛中含有刺激性成分,据说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这个五戒很好理解,但三厌又是什么呢?

《事林广记·道教类》:“三厌:天厌雁,地厌犬,水厌乌鲤鱼,这里的厌可不是讨厌的意思,《孙真人歌》里说,谓天厌雁,地厌狗,水厌乌鱼。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护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这里有点像儒家说的三不食,闻杀不食,见杀不食,为己杀不食,这里的三厌就是说不吃雁狗乌鱼这三种动物,这看上去也没啥,但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三厌可是道家的规矩。

为什么唐僧要八戒严守道教的规矩呢,是因为佛教典籍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吗,这个当然不是,佛教典籍卷帙浩繁,一共分为三藏十二部,几乎普通的僧人精通,经律论其中一个就能被称作是大师,只有少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作三藏法师。

唐僧又被称作唐三藏,就是这么来的,他自小在庙里长大,精通佛教典籍,更是精通三藏大典,被人称作是三藏法师,这样一个出家人,想要给猪八戒找到什么戒律,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但偏偏八戒中,五戒来自佛教,三戒来自道教,这是唐僧充分考虑到八戒的出身,他的钉耙还是太上老君亲自打造的呢,所以用了这么一个佛道杂糅的名字。

光是从八戒这个名字中,你就能看出唐僧这个人的个性,精通佛法坚持戒律,但同时又能对别人都洞察里,只能不能以自己那套标准来要求这几个徒弟,是个非常懂变通的人。

而且严格来说,猪八戒没有通过四圣试禅心的考验,以及他后来种种好色行为,都不算违背唐僧给八戒定的这“八戒”的范畴,所以猪八戒最后也能功德圆满。

(4) 我们为什么讨厌唐僧

说实话,就整部《西游记》而言,唐僧是最容易遭人嫌的,没什么本事不说,遇到妖怪只会哭哭啼啼,甚至是跪求饶命,说话那简直软的不行。

你说你没本事也就算了,天下没本事的人多了去了,你还动不动就嫌弃有本事的人,尤其是对于孙悟空数次打死强盗恶人的情况,那更是一个劲的在悟空面前说悟空的不对,这实在是太令人讨厌的。

实际上我们不喜欢不理解唐僧是有原因的,因为唐僧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坚定的佛教徒,是一个高僧大德,所以唐僧的行为是一个高僧的行为,是一个严格遵守戒律的佛教徒的行为,所以他的理解和徒弟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觉得孙悟空做的对,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僧人,无法理解僧人的那种坚持和信仰,所以我们一直都觉得孙悟空可爱,唐僧讨厌。

为什么这些年猪八戒开始流行起来,因为我们发现,猪八戒更真实,跟我们更像,都说八戒好色,但是他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无非就是言语上对于家庭对于女性说的多一些,行动上爱跟漂亮女人搭个讪什么的,这些才是真实的人生呀。

孙悟空是厉害,但他完全不近女色,是块石头这一点让孙悟空的形象过于坚硬了,当个没有瑕疵的英雄人物可以,但你要说真实和喜欢,恐怕还是猪八戒更符合真实的人设。

我们喜欢猪八戒,跟讨厌唐僧本质上都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不理解唐僧的种种奇怪言行,而完全能够体会猪八戒的内心,这并不是唐僧不好,而是他的信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唐僧能够取得真经,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平平淡淡过一生的根本原因吧。

禅定时刻:唐僧有原则,但也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西游最合适的人选,千万不要以为坚持原则的人就一定很迂腐,否则你可能也会被骗,带上紧箍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