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存在,其實對於中國人民的啓蒙開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觀點一向是一針見血,充滿着批判和諷刺意味,尤其是對於中國人民的劣根性而言,魯迅其實是深惡痛絕的。

《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小說中通過被迫害人"狂人"的形象和自述,揭示了封建舊社會禮教的喫人本質,其中對於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來,滿本上都寫着兩個字"喫人"!這是摘自小說中的一段名語錄,這裏面沒有說出明確的年代,但歷史畢竟是不斷向前的,昨天也可以稱爲歷史,今天和明天發生的也是歷史,所以歷史常有,而"喫人"的現象也是常有。

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一直深受儒家傳統道德倫理的禁錮,他們深知在這種"仁義道德"裏面,是怎用的血腥和用殺戮堆砌起來的太平,封建社會即便再改朝換代,也改變不了封建制度對於人性的戕害。

自古以來,在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的背後,就是"人喫人"的本質,比如東漢末年中原大地戰亂四起,天下梟雄無不在搶佔地盤,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曹魏家族勝利後又被司馬氏一族蠶食,這裏面無論是誰,都是在你吞併我,我吞併你,歷史一直在反覆重演,而魯迅能一針見血的說出來,也證明他的偉大之處。

古時的封建統治者常用"仁義道德"約束百姓,這種所謂的愚民政策他們是用的屢試不爽,因爲能讓臣民安分守己纔是統治者一生最大的心願,這種仁義道德的枷鎖一戴就是幾千年,就導致中國大地上從不缺唯唯諾諾的附和之輩,激進者卻是寥寥無幾,這種精神上的劣性已是深入人心,最可怕的是深受其害而不自知。

"人喫人"的社會大多都是僞裝成道貌岸然之輩,並且擅長用到仁義道德,魯迅看出了這貌似風平浪靜的波瀾後隱藏的不合理性,他希望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用文字喚醒當時麻木不仁的國人。

如今雖然科技發達,但人喫人的現象還是無法杜絕,以前出現的毒奶粉、毒外賣盒,現在出現的一個口罩賣出的天價,都是有一羣人在爲了利益而"喫人",魯迅先生的這64個字可謂是一針見血,直擊人性的黑暗面,只希望隨着社會進步,"喫人"的現象再也不會發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