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楚漢相爭的失敗者,最終在烏江邊以自刎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有人說他敗在剛愎自用,一次失敗就把他打回原形,難道回江東捲土重來不好麼?事實上項羽不回江東是因爲無顏見江東父老這麼簡單?還真沒那麼簡單!

項羽真的想在烏江邊求死?錯!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說的是在垓下之戰中項羽雖然處於劣勢,卻沒有失去抵抗的能力,從突圍時的百騎到東城時的二十八騎,可以說是殺出一條血路。爲什麼會如此慘痛?是項羽所部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碰到一位“熱心”老者,正是他的指路,讓項羽帶出來的百餘騎損失殆盡,能跟項羽殺出來的騎兵無疑是較爲強者,可以說是項羽的鐵桿追隨者。

在四面楚歌之後,項羽的局面相當被動,可以說連年的征戰在楚歌聲中人心浮動,但是,即使在重重包圍之中,項羽依舊能殺出一片血路,他顯然是不甘於束手待斃的。所以說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絕對不是什麼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粗淺,昔日帶出來的江東子弟,確實是自己的老底子,但是項羽還沒有那麼臉薄,連亞父范增都能被他無情的捨棄,他還有誰是不能負的?所以說項羽在烏江邊自刎應該是覺得大勢已去,哀莫大於心死,自己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何必在折騰一回?

過江東?項羽能不能走得了?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這段話可以看出,項羽突出重圍其目的就是逃跑,目的地是哪呢?度過烏江就是江東的地界。爲什麼說項羽想過江東沒那麼容易?首先,看看這位烏江亭長的前面一段勸慰之詞,說江東雖然小,但是怎麼說也有十數萬人,足以讓項羽在江東地界稱王了。粗粗地看好像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細細品讀會發現這話沒有什麼營養,爲什麼這麼說?

當時的形勢是劉邦已經基本上完成合圍。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且不說江東人民排斥不排斥他,就說其地理位置,短時間內偏安一隅是可能的。但是,想以此爲根據地再行發展實力,捲土重來,先問問劉邦所部能不能給他這個發展的時間。項羽炙手可熱之時,狂妄之下做出的上海民生之事太多了,江東人民也是有桿秤的,昔日的江東子弟都被打打完了,風光時對江東子民也沒有多加關照,人家憑什麼就能無條件接納你?你一個烏江亭長的話能代表全體江東子民的心聲?

其次,再來看看這位烏江亭長的後半句話,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意思是在這關鍵的時刻,就自己這一條船了,想回江東趕緊!問題就在這船本身,爲什麼這麼說?要知道跟項羽拼殺出來的還有其他殘兵,你項羽難道要獨自逃走?如果帶上殘兵一起東渡,且不說船身允許不允許,就說這船的載重量也是個問題,重量越重,船的運行越慢,況且後有追兵的情況下,他們能走多遠?恐怕他們划槳的速度還不如弓箭的速度。這樣的情況下,想過江東?就問你能不能走得了!

江東是否能成爲項羽的壁壘?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說的灌嬰受命追剿項羽所部,在項羽自刎之後,灌嬰對東吳的掃卷可謂是勢如破竹,可想而知,項羽即使度過烏江到了江東地界,其結果會有奇蹟發生?恐怕不僅沒有,還會爲江東百姓帶去戰火,既然自己的敗局已定,對江東只有虧欠感,爲什麼還要讓江東子民爲自己所謂的霸業復興買單?所以,江東不是世外桃源,不會成爲自己的堡壘,反而會變成替自己陪葬的萬人荒冢。

結語:項羽想不想過江東?想!能不能過江東?能!爲什麼沒過?看不到希望!既然形勢如此,項羽又何必執拗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