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耗子哥做過一些單反相機與手機的實拍對比,但由於使用的都是專業的全畫幅單反相機搭配大光圈定焦鏡頭,很多朋友認爲這樣的對比缺乏參考性。因爲專業級相機一套的價格、重量都是手機的好幾倍,除了個別奇葩網友,沒有人會傻到相信手機能挑戰專業級相機。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朋友向耗子哥諮詢類似的問題:

“業餘玩家,也就家庭拍娃、親子記錄爲主,不可能花大價錢去購買全畫幅產品,那麼入門級的單反相機、微單相機是否還有購買的意義?”我要學拍照,4000元的預算買個啥型號的相機好?還是乾脆買個新款手機就行了?

所以今天耗子哥帶給大家的這組對比實拍便模擬了入門級微單相機與手機在親子記錄方面的對比情況,相信對於大衆用戶而言,會具有不錯的參考價值。

對比器材與拍攝條件 :

耗子哥使用的相機是佳能的M50套機,這套機器是耗子哥在2018年底不足3300元購買的。其中EF-M 15-45mm f/3.5-6.3 IS STM鏡頭可以說是佳能在產鏡頭中最低端、最廉價的一枚鏡頭。目前在二手電商平臺上,它的價格甚至不足300元。

而手機則是耗子哥目前的主力機華爲P20pro,它是耗子哥2018年5月份花了5000多購買的。雖然手機產品日新月異,但華爲P20pro採用的索尼IMX600傳感器在目前並沒有過時,依然是手機圈裏面拍照性能比較出色的一款產品。

第一個場景:“肖像特寫”

佳能M50套機拍攝這類“大頭照”非常方便,相機會自動識別眼部對焦,用戶只需要設置好光圈參數並注意快門速度在適合範圍內即可拍片。

由於“肖像特寫”的拍攝距離非常近,爲了獲得最佳效果,耗子哥採用了鏡頭的長焦端45mm進行拍攝。(約等效全畫幅75mm視角)

接下來使用華爲P20pro的主攝像頭進行類似構圖的拍攝。由於手機的主攝像頭一般都是27~28mm的小廣角,所以在拍攝這類“大頭照”的時候,手機拍片會有比較明顯的“透視變形”(即近大遠小的透視感)。

小廣角鏡頭拍攝“大頭照”變形明顯的特點,也不完全是壞事,例如有些女孩子會利用手機小廣角鏡頭的這個特點,用45度俯拍營造“蛇精臉”。但在親子記錄方面,耗子哥更傾向於用中長焦拍攝,畢竟親子記錄是記錄小孩的成長曆程,忠實、準確的記錄下小朋友在特定時間的肖像才更有意義。

當然,手機也可以通過切換長焦鏡頭或者數碼變焦的方式進行拍攝。例如華爲P20pro便設有一枚(等效135系統)80mm視角的長焦鏡頭。不過由於這枚長焦鏡頭的CMOS傳感器僅有1/4.5英寸規格,它的出片效果相對於M50與主攝像頭會顯得差很多。

第二個場景:“半身特寫”

M50拍攝半身特寫的體驗與拍“大頭照”的差異不大。但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攝影構圖從“大頭照”改爲“半身照”之後,EF-M 15-45mm f/3.5-6.3STM鏡頭對背景的虛化能力就下降到差不多可以忽略的地步。

而華爲P20pro的主攝鏡頭憑藉軟件摳圖實現了“模擬虛化”,乍一看,主體反而比相機出片更突出。另外隨着攝距的增加,主攝的“透視變形”不再跟“大頭照”一樣明顯。

而華爲P20pro的長焦鏡頭在這個場景下的表現依然是“墊底”的水準……

第三個場景:“全身照”

在“全身照”的構圖下,M50搭配EF-M 15-45mm f/3.5-6.3 IS STM鏡頭已經完全沒有虛化背景的能力。如果拍攝的場景存在雜亂的背景,就會嚴重影響出片效果。所以耗子哥一般會建議喜歡拍攝人像的朋友增購一枚大光圈的定焦鏡頭。

華爲P20pro依然憑藉軟件摳圖的“模擬虛化”獲取了虛化效果,但畫面經不起細看,顯得有點“假”。

至於華爲P20pro的長焦鏡頭,由於CMOS傳感器的規格實在太弱,這一次的對比也依然是處於“倒數第一”的狀態。

細節的對比:

由於佳能EF-M 15-45mm f/3.5-6.3 IS STM鏡頭作爲最低端的鏡頭,它的分辨率不能滿足M50微單相機的需求,所以出片即便經過縮圖,也顯得不夠銳利。相比之下,兩張手機片由於是“4合1”模式輸出,在細節銳度方面反而不落下風。尤其是手機主攝的出片,經過了軟件算法的銳化之後,看上去反而是最清晰、銳利的。

但手機拍照的色彩不如佳能相機舒服,其次就是畫面的“塗抹感”太強,臉部與眼睛被“磨皮”處理太嚴重了。至於手機長焦鏡頭的畫面就缺善可陳了,由於CMOS傳感器太小,手機長焦鏡頭拍的照片噪點非常明顯,而且畫面細節、色彩表現都是最差的。

色彩表現方面,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裙子的截圖。手機圖不僅無法正確表現裙子的藍色條紋,偏色嚴重,而且由於過度銳化,畫面顯得“乾巴巴”的。

“胖丁與皮卡丘八音盒”(KFC兒童節的禮物)的截圖對比也是類似的情況,佳能M50相機的出片比較模糊,但色彩還原到位。而手機攝像頭拍出來的照片反差強烈、銳度出色,但整體感觀非常“乾澀”,不夠“油潤”。

耗子哥的實拍總結:

1、耗子哥認爲目前手機產品拍攝的最大軟肋便在於中長焦鏡頭太弱。

在人像拍攝方面,手機主攝像頭28mm的視角在很多場景下拍攝會有比較大的“透視變形”。而主流的旗艦手機在中長焦鏡頭方面的設計並沒有貼合用戶需求,而是搞“攝月”、“偷拍女生”之類的噱頭宣傳去了……

如果未來能在手機產品上集成規格大於1/1.7英寸傳感器的中長焦人像鏡頭(等效50~80mm),那麼手機才能更有效的取代入門級相機。

2、手機拍照相對惡劣的色彩表現限制了它的應用。

目前主流的數碼相機普遍具有14bit的A/D精度(模擬信號轉數字信號),可以提供灰階非常細膩的raw文件。即便進行後期調色,也可以輸出色階均勻的JPG文件。

而手機攝像頭的A/D精度則只有8bit~10bit,又爲了討好大衆口味,往往對畫面進行提高反差、增亮暗部、提高飽和度、強烈銳化處理等操作,所以手機拍照片很容易出現嚴重偏色,畫面層次感很差的情況。

所以不要被某些謬論忽悠了,例如:

“在小屏幕上看圖片,壓根就分辨不出哪個是手機拍的,哪個是相機拍的。”

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鍵盤俠”信口開河。

3、專業相機應該儘量發揮鏡頭優勢。

如果你買一臺微單(單反)相機,卻只能給它配18-55、15-45之類的套機鏡頭,那麼微單(單反)相機的價值會大打折扣。建議新手攝友可以在套機鏡頭的基礎上添購一枚長焦鏡頭或者大光圈變焦鏡頭,更能體現專業相機的優勢。

你認爲入門級的單反相機、微單相機還有購買的意義嗎?

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觀點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