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适马最喜欢玩剑走偏锋的“黑科技”,那索尼应该就是产品定位的逻辑鬼才,至少在镜头产品线上,索尼的策略往往相对不那么循规蹈矩,以50mm左右的标准镜头为例:除佳能是F1.2/1.4/1.8三档布局之外,其他品牌基本上都遵循F1.4/1.8的双头策略,而索尼则不同,单说E卡口F1.8标头就有APS-C版、全画幅版之分,而全画幅版又有定位入门的50mm F1.8以及价格明显高出一大截,甚至比副厂50mm F1.4还贵的55mm F1.8,可见在产品策略上,索尼的思路并不是单纯靠光圈等表面参数来进行划分。

还是以55mm F1.8为例,虽然规格看起来很低端,但却是主流价位为数不多的反望远型标头设计,之所以只做F1.8主要目的是凸显小巧身形,281g的体重、49mm的滤镜口与同为反望远设计的适马50mm F1.4 ART 815g、77mm相比便携性出色很多,所以索尼的定位策略主要是潜藏在规格之内的差异化,尤其是小型化策略,与副厂或其他品牌主打堆料超级规格形成明显的反差,新推出的20mm F1.8也同样基于这个逻辑。

从结构图来看,20mm F1.8属于典型的广角反望远设计,与同焦距但光圈大一档的适马20mm F1.4 ART相比:

后者为顾及单反卡口,所以选择了长镜后距设计,原生E卡口无反版的后部相对单反版有明显的加长,所以它即便是做F1.8,体型也会比索尼20mm F1.8更大。而在这种前提下还想做更大光圈,就意味着需要使用更大口径或更大曲率的负镜前组,或折射率更大的材料来增大入瞳孔径,当然一般需要两者兼施。

而广角镜头前组一般是弯月形透镜组,透镜两面的半径同为正号,且凸面曲率更小,但更大的直径意味着凸面也会更往外凸出,所以往往光圈越大(直径大)或焦距越短(曲率大)都会导致前组呈“灯泡”形态,无法加装旋入式滤镜,为保护前镜组需要把遮光罩改成固定型设计,镜头盖也变成桶型,适马20mm F1.4 ART就是这种设计。而且这一设计也会让各级像差复杂化,所以往往需要更为精密的后组来进行校正,因此适马20mm F1.4 ART的结构也要复杂得多,整个体型也就直奔950g去了。

所以,虽然看起来只有一档光圈的差别,背后的设计却能延伸出很多的细微区分,事实上如果跨平台来看,索尼20mm F1.8和尼康Z 20mm F1.8的设计理念是比较接近的:

基本都是把这颗F1.8的镜头当作主力来进行优化,区别在于尼康对外形设计的着重度相对没有索尼那么高,当然500g左右也不算沉重了。

就索尼20mm F1.8的具体设计有几个点可以说说,首先第一组三片均为轴上厚度很薄的弯月形凹透镜负镜组,较高的曲率说明前组的总体折射率相对不高。第二,它的两个模压非球面分别位于整个镜组的两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非球面作用于轴外像差的校正,对于广角镜头来说这样的设计挺常见,也有实际意义。第三,后组2个带ED的连续正负胶合组对轴向像差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校正,不过理论上垂轴的倍率像差会被放大,但事实上这颗镜头的垂轴像差并不大,所以这个设计从结果来看是合理的。

优点方面,结合A7R4,可充分发挥6100万像素的高分辨率特点,尤其是中心部分。除此之外即便是F1.8全开,彗差像散校正做得很不错,哪怕是接近极限边缘的轴外点光源,形态可以较好地得到还原:

所以索尼才一直强调20mm F1.8的星空摄影功能,但注意拍摄星空时一定要正确上焦(很多时候这才是造成星空摄影成像不良的关键原因),否则也会受子午或弧矢像散的影响。与此同时它的光学畸变也很小,但有趣的是畸变呈枕形,拍摄建筑或规律边缘物体时也不用太担心视觉上的影响,不过,畸变本身只引起像变形而不影响像质,只要机内有校正即可,所以也不用特别在意。

还有一点就是它的色差校正做得很不错,即便是20cm左右的近距离拍摄,焦内也基本没有倍率色差,轴向色差也几乎不可见:

但通过光斑测试可以看到,它的轴向色差主要出现在靠近像场边缘的区域,总体影响不大:

顺便也能看到它的口径蚀很小,光斑很圆且非球面面型精度还不错,基本看不到洋葱圈,也没有切口问题,结合20cm的小微距可以拍出广视角+浅景深+圆形背景光斑的效果:

当然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最大的优点是轻巧,373g的体重加上A7R4也差不多刚好1kg,随身携带时肩膀脖子的压力要小不少,前置67mm旋入式滤镜规格可以说是性价比直选。而且1kg的重量对大多轻便型三轴稳定器都很友好,在A7R4的S35裁切4K视频模式下也有差不多30mm的视角。

上图为静态照片模式取景范围,下图为S35裁切超采样4K视频取景范围:

光圈可以调整为顺滑且安静的无级模式,而且用2个线性马达推动后组对焦,速度和精度都挺高,不过,线性马达在断电后并不会固定对焦镜组的位置,所以拿着镜头前后摇晃可以看到对焦组在镜筒内摆动:

最前与最后均为固定镜片设计,防尘防滴性能比较好,不过氟涂层其实也不是万能的,该沾灰还是会沾,清洁的时候一个不留神也容易残留油印(戴眼镜的同学应该都很明白它的影响是什么)。

再者,作为一个足有14片镜片的镜头来说,索尼20mm F1.8的抗眩光能力还算不错:

9片光圈叶在F5.6的时候就已经不够圆了,可以拍出18星芒:

接着说缺点,索尼20mm F1.8光圈全开时边缘分辨率下降比较快,拍摄星空等没什么分辨率需求的主题还OK,光线条件受限的风光摄影就有点吃力了,尽量还得要收小光圈再拍,F5.6左右均匀度最高,但中心到边缘的分辨率梯度依然存在。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场曲,事实上轴外球差、彗差、像散和畸变皆由辅轴球差引起,而这几项其实拉出来单看,索尼20mm F1.8表现都还不错,但在即便像散校正很完备的情况下匹兹凡和不为零也会引发场曲,从而导致边缘分辨率快速下降,而且这个下降梯度也并不遵从由中心向边缘的圆形径向原则,而是按区域分布,并且因装配的关系而存在一定幅度的公差,就我手里这颗20mm F1.8来看,像场左侧边缘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右侧:

上图为完整取景,下图一为左下角,图二为右下角,物距基本相同,但清晰度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实现代大光圈广角镜头基本上都很难逃过这个问题,收缩光圈只能说是缓解,要解决就需要在后组采用弯月形厚透镜来进行校正,但这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除此之外,虽然索尼20mm F1.8的渐晕幅度较低,口径蚀很小,但它的边缘照度下降却不慢,很明显是受到了余弦四次方定律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既没有做像方远心,也没有增大光阑彗差或桶形畸变(事实上是枕形……),因此从RAW图像来看,靠近黄金分割点位置就开始有比较明显的失光,四角有差不多2档,但好在索尼全画幅无反近年来基本都是高动态范围的标杆,强吃这2档左右问题不大。

总体来说,索尼FE 20mm F1.8 G这颗镜头的优点多于缺点,但从市场的角度我并不算特别看好它:副厂比它规格高还更便宜的,便携性和均衡性不如它,比如适马20ART;比它便宜、轻便、放大倍率更大的,比如腾龙20mm F2.8,光圈小1又1/3档之余。所以准确来说它们虽然都是20mm,但倾向性完全不同,很难说谁能替代谁,换句话说就是索尼20mm F1.8并不能盖过副厂,7499价格却几乎是适马20ART+腾龙20微之和,考虑到光学素质的差距并不像游戏帧速那样直观的呈现,而且这颗镜头应该是更多被A7M3用户关注,这样一来就相当于丢失了主要潜在用户群最看重的性价比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想在市场上有太大的放量,难度很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