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分数,选择读985大学的普通专业还是选择一个211大学的王牌专业?这个问题点出了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的难点所在,也牵引出了不同择校因素该如何综合考量的问题。本文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院校、专业和城市这三个主要择校因素的优劣及权衡问题,帮大家理一理思路。

01985大学的普通专业VS211大学的王牌专业

近日,知乎上一则话题引发了很热烈的争议:985吉林大学和211东华大学,该如何选择?

相信有很多人会认为这两个学校两所学校没什么可比性,一个是中档985院校,一个只是211院校。

但实际上,通过往年高考投档情况,对于985院校、211院校甚至是普通院校同分投档情况比比皆是,下面是河北省2019年高考理科最低投档线626-611分数段的院校,大家可以深入感受一下。

▼▼▼

▼▼▼

通过表格我们不难发现:有些985院校和211院校甚至是某些普通院校的投档分竟然相差无几,甚至有同分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在网络上收集了很多观点,大致分三种主要观点:

1、很大一部分认为,一定首选985院校,毕竟学校牌子在,无论是在保研、出国深造还是就业方面都会比低档的院校优越;

2、还有一部分表示,会选择211院校,因为同样的分数虽然能冲985院校,但选择好专业还有有些难度的,但同样的分,选择211一定可以读到更好的专业;

3、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人表示会在选择两者的地理位置,像吉大和东华大学,一个位于长春,一个位于上海,会选择东华大学这个地理位置很优越的大学。

综合来看,这问题本质不外乎:在大家进行进行志愿填报过程中,院校档次、专业实力和所处城市这三个因素我们该如何衡量?有什么优缺点?

02从院校出发

对于综合成绩优秀且各科成绩比较均衡的考生,如果没有比较明显的专业倾向或是专业特长,大多数人来都会遵循学校优先原则。

(一)优势篇

1、名校的牌子不是盖的,无论是它的综合实力、学科底蕴还是未来考研、留学及交流等资源和支持一定会高出普通高校;

2、名校出身,在就业时候也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很多大公司机会默认“学历门槛”这个潜规则,招聘都会要求名校毕业生,即使没有明确,但这几乎成了大部分名企的潜规则。

3、在名校辅修第二专业选择较多,很适合高分学生,即使读了不理想的专业,也可以通过辅修来为自己扩宽未来方向,而且以后深造或是工作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二)劣势篇

1、对于成绩没有达到一定要求的考生而言,同等分数进稍低档次的院校肯定比名校选择专业的范围更加广;

2、为了进名校,盲目的服从专业调剂,会给将来的就业、深造等带来很大的困扰,一旦专业前景不好或是技能培养不过关,将来转行也是很麻烦的。

众多排行榜都是以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高校,其评价指标也多侧重于科研及大学的综合实力,容易忽视大学的软实力,排名靠前的学校录取分数不一定比排名靠后的学校录取分数高。

因此,除了参考大学排名,考生还需要多关注高校各学科和专业的排名,排名高的学校未必代表着适合填报,考生和家长在决定填报院校时还是应以自身需求为主。

总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倍加重视。

3、从专业出发

对于有明确规划且有明显爱好和特长的考生而言,可能会特别想从事某一行业,或者家长希望孩子从事某一行业,这类考生在选择时,就要更优先选择“行业名校”。

(一)优势篇

1、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所以从专业出发考虑,学到自己理想的专业,后续就业很大概率就不存在所谓的专业壁垒;

2、出身于理想专业的院校学生在行业比例也很高,校友资源也丰富,发展起来是很便利的。

3、非常契合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志愿填报特点:通过专业志愿组形式,强调专业优先。

(二)劣势篇

1、以专业为主填报志愿,最大风险在于录取概率问题,因为名校的王牌专业录取分数是很高的,竞争比较激烈。

2、对于直接选择就业的同学老说,如果选择的职业技术性并不是很强,那优势还是不如哪些有名校保护伞的毕业生。

相比于大学层次划分,专业反而难以梳理出层次。毕竟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价值和对应的就业前景。难以有高低贵贱好坏之分。哪怕是“热门/冷门”也只是一时的状态,四年乃至于更长的求学时间,冷与热足以发生变化。

因此,各位在考虑专业上,一定要具有长远性的眼光,不要图一时“冷热”。

03从城市出发

在哪里上大学真的很重要,无论是文化底蕴、经济活力、政治视野、同学人脉、还是就业机会,大学四年绝对会影响你的一生。

(一)优势篇

1、在一个好的城市读大学,所能感受的文化,所能开阔的眼界都不是小城市可以比的,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

2、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企业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

3、在大城市读书也有利于积攒同学人脉。如果是在小地方念大学,毕业之后大家可能会各奔东西,这与在同一城市工作的联系相比会大大缩减。

(二)劣势篇

1、很多国际大都市,例如北上广深消费是很高的,未来想要安家落户也是比较困难的;

2、在大城市的好大学,高考竞争很激烈的,报考一定慎重。

对于大学的地域要求是一个很私人化的考量,有的人很在意这方面影响,很大的原因在于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

但如果对地域没有特别要求,像兰大、哈工大等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而导致生源质量不好的983院校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总之,还是建议要综合考量其他主因素,认真对待。

04如何平衡三大择校因素?

报志愿,专业、学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顾、都能满意的考生实在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时满足的,究竟该怎样取舍呢?

当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参考下面三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

1、专业优先原则

适合人群:专业特长明显/职业理想明确/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按专业平行投档的省(以专业优先录取)

建议排序原则:按专业—学校—地域,再根据孩子的个人实际情况及喜好进行调整后续三个因素顺序。

高考分数不是很理想,可以优先选择技能性强的专业。

2、学校优先原则

适合人群:成绩优秀且没有弱科的考生/成绩中上且各科均衡的考生/对专业没有明确的喜好

建议排序原则:按学校—专业—地域,再根据孩子个人实际情况及喜好进行调整后续三个因素顺序。

3、地域优先原则

适合人群:在职业、专业、学校等方面都没有特殊要求,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的孩子

建议排序原则:按地域—学校—专业,再根据孩子个人实际情况及喜好进行调整后续三个因素顺序。

来源:由自主招生在线团队原创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