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中鋼協執行會長何文波同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夏傑思等舉行視頻會議,力拓集團西澳鐵礦生產保持平穩運行預計全年發運量3.24-3.34億噸,同比略有提高

6月11日下午,中鋼協執行會長何文波同FMG集團首席執行官伊麗莎白.甘恩絲等舉行視頻會議,據介紹,FMG集團預計全年發運量將達到1.75-1.77億噸,高於上一財年的1.67億噸

從全年週期來看,澳洲三大礦產量將同比略有提高,巴西淡水河谷發到中國的鐵礦石量有所增加,但近期,受巴西疫情加劇和國內需求增加影響,礦石價格近期比較“任性”,這也是中鋼協相繼與鐵礦四巨頭舉行會議的原因之所在。

6月12日,進口62%粉礦到岸價價格爲102.52美元/噸,環比每噸上升2.0 美元,升幅爲1.99%,當月平均價格爲100.71美元/噸;進口62%粉礦現貨貿易價格爲856.5元/噸,環比每噸上升8.59 元,升幅爲1.01% ,當月平均價格爲841.16元/噸。

6月12日,進口65%粉礦到岸價價格爲116.19美元/噸,環比每噸上升1.51 美元,升幅爲1.32%,當月平均價格爲115.43美元/噸;進口65%粉礦現貨貿易價格爲1026.17元/噸環比每噸上升5.18元,升幅爲0.51%,當月平均價格爲1017.52元/噸。

國產礦方面,國產62%鐵精礦價格爲751.64 元 /噸, 環比每噸上升0.73 元, 升幅爲0.1%,當月平均價格爲738.19元/噸;國產65%鐵精礦價格爲840.49 元 /噸, 環比每噸上升0.84 元, 升幅爲0.1%,當月平均價格爲825.15元/噸。

6月份,鐵礦石價格堪稱“龍抬頭”。

2020年,猶如2019年的預案演,淡水河谷接連發生“黑天鵝”事件,鐵礦石價格暴漲,澳洲三大礦山搶佔市場份額,賺的盆滿鉢滿!

2019年,澳洲三大礦山利潤相加高達265億美元,按照當前美元匯率7.00換算成人民幣約爲1855億元,根據工信部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鋼鐵業協會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27萬億元,同比增加10.1%,實現利潤1889.94億元,同比下降30.9%。

可以說,澳大利亞三大礦山利潤已經抵得上中國主流鋼鐵公司2019年利潤之和,而中國鋼企營收和利潤的背離充分表明產業鏈利潤不斷向上遊轉移的事實。

2020年,除中國外的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下游需求萎縮,上游鐵礦暴漲,中國鋼企舉步維艱。

中國鋼企如何翻身?很多人會提出日本模式!

戰後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龐大的需求,也讓日本鋼鐵工業奇蹟般地實現了復興——在1948-1973年的25年裏,日本的粗鋼產量複合年均增長率達22%,1973年日本粗鋼產量更達到創紀錄的1.19億噸,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日本作爲國際鐵礦石貿易的最大買家,三大礦山是國際鐵礦石貿易最大賣家,在1980-2001年期間,四方一直主導國際鐵礦石價格的制定。2004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爲國際鐵礦石貿易的最大買家,開始參與鐵礦石貿易談判。

此時,不得不提到一家日本企業——三井物產!

在澳大利亞,日本的三井物產1965年投資了羅布河鐵礦山,1967年又投資了紐曼鐵礦山,新日鐵和住友金屬還入股了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鐵礦山和Pannawonica礦山;而在巴西,三井物產自1971年開始投資該國第二大鐵礦企業MBR,1997年開始擁有CMM40%的股權,此外還拿下了Valepar公司(巴西淡水河谷的母公司)18.24%的股權。

據統計,在澳大利亞的24個主要鐵礦中,日本企業就重點投資8家並參股了16家,日本人對全球鐵礦山的“重金押注”可見一斑。

同時,三井財團旗下既有世界排名第十的造船廠三井船舶,又有全球第一大船運公司商船三井。爲了滿足來自中國的需求,商船三井大量訂造船舶。利用中國的巨大需求和高昂的海運費,三井財團的商船三井船隊數量從500多艘迅速增長爲現在的900多艘。因此,三井財團還在迅速增長的鐵礦石海運業務中獲取了利益。

除此之外,三井和日本最大的兩家鋼企新日鐵和JEF鋼鐵相互持股,並參股韓國最大的鋼鐵公司浦項鋼鐵,在產業鏈下游,寶鋼盈利最高的汽車板是和新日鐵合資的,而豐田等日產汽車也屬於三井系,可以說,三井物產雖然是一個貿易商社,但更像是一個產業組織者,將其觸角延伸到世界到每一個角落,通過入股巴西淡水河谷,與上海寶山鋼鐵合資,以及豐田汽車等一起,形成從鐵礦石開發,海運,到鋼鐵,汽車製造一個全產業鏈體系,這就是三井物產最厲害的地方

中國鋼鐵企業採購鐵礦,定價權掌握在三井財團手裏,中國鋼鐵企業要運輸鐵礦和鋼材,海運定價權也掌握在三井財團手上,製造技術和國際銷售也掌握在三井財團手裏……

在中國,很難找到一家如三井一樣的綜合商社

力拓的第一大股東是中國中鋁,不過雖是第一,股權佔比卻不高,美資,澳資,華爾街的對沖基金,都是它的大股東,同時,中鋁並未獲得力拓優質鐵礦權益,中鋁主營業務並非鋼材,與國內鋼企聯繫並未有多緊密!

後起之秀澳大利亞的FMG,當初在頻臨倒閉時,全靠對中國市場出口度過難關,目前華菱集團是FMG的二當家,但對其並沒有經營權,能否世界第四大礦山的公司獲得可觀又優惠的鐵礦石供應仍有爭議。

面對高度“壟斷”的鐵礦石市場,國內鋼企仍較分散,難以聚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