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摘要

◎理念升級的產業邏輯。

◎阿里雲的商業邏輯。

◎佈道者的自信。

阿里雲智能總裁行癲(張建鋒花名),越來越像全球雲計算行業一個佈道者與指引者。

自他2018年冬擔任“一號位”以來,連續兩年的阿里雲峯會,已成爲觀察全球雲計算行業風向、阿里雲智能乃至阿里集團商業動向的重要窗口。

比如去年7月25日,阿里雲峯會上海站演講中,他喊出,“全面上雲,拐點已到”。所謂“全面上雲拐點論”。

兩天前,也即6月9日,2020年首場阿里雲峯會(線上)上,與媒體人何剛對話時,他強調,數字化進程已到“全速重構”週期。可以說是一種“全速重構論”。

那麼,問題也來了:

1、“全面上雲”到“全速重構論”背後的產業邏輯。

2、“全速重構論”背後的阿里雲智能商業邏輯。

3、佈道者的自信。

理念升級的產業邏輯

“全面上雲拐點論”提出的時機,相對更容易理解,脈絡也很清晰。

去年上海峯會上,行癲強調,雲計算理念已經普及,除行業認知、上雲企業數量之外,上雲後成本、穩定性、安全和效率層面都已遠超傳統IT,一個更具規模與普惠價值的時代來了。

他當天給出一組數據:過去5年,阿里雲核心基礎產品累計降價66%。以業內通用TCO標準(即總擁有成本)計,用雲可比傳統IT節省一半以上綜合成本。而穩定性提升逾10倍,安全性提升50倍。

當時阿里雲已是中國/亞太第一、全球第三大雲計算企業。尤其本地公有云市場,具有較強統攝力。事實上,自2009年誕生到2017年末,8年間,它已完成中國雲計算市場的教育、培育。你應看到,2018年初,它打出過“上雲就上阿里雲”戶外廣告,那自信口吻可是一個階段的總結,同時也暗示下一輪競爭。那就是更具規模與數字化成效的“全面上雲”。

所以2019年行癲提出“全面上雲拐點論”就不偶然。這裏的“全面”,不是上雲企業數量概念,而是上雲要素的完整性與全面性。就是一個企業,不是隻實現部分環節而是所有環節的雲化。是的,它更側重要素的完整性,涉及企業全部經營活動。

看行癲的解釋。他說,“全面上雲”是一個“技術性”階段,原來的基礎設施從“非雲”到“雲”,更多着眼技術升級。

那麼,“全速重構”的內涵是什麼呢?

這裏面有兩層。首先是“全面重構”。行癲表示,“全面重構”是一個更強的深化進程,需要關注的面更廣,包括理念、組織、經營模式、運營模式的升級。如此,就要把原來傳統信息化手段變成數字化手段,這對管理者、經營者思路都是一個重塑過程。

“我們做很多數字化項目,通過交付一個項目來幫客戶打造一支團隊。“他強調,不同於信息化時代簡單採購產品,幫你交付就好,全面重構是,要有新理念,要重建這個產品,重構組織,重構業務。

如果我們把“全面上雲”理解爲必備的建築材料與預製件,“全面重構”則涉及到如何建築設計的問題。當然不是你親自完成建築,而是通過賦能,爲組織提供方法論,最終實現降本增效,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行癲多次強調,“交付一個項目,打造一支團隊”,核心理念就在這裏。

其次是緊迫性。它體現了疫情對一輪數字化、智能化的全面激活。

行癲以“秋天”來臨作譬:它常以一夜之間冷空氣來襲或一場狂風冷雨爲標誌。這形象地描繪了疫情對新一輪數字化機遇的催化。因爲疫情,很多事情本來需要“三五年”的發展過程,結果可能會在“一年之內”完成轉換。

“這個是當下、未來可能是最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叫做‘全速重構’。”他說。

夸克認爲,從“全面上雲”到“全速重構”,也是從“全要素”走向“全要素生產率”的邏輯。它體現了企業、行業數字化程度的加深。

阿里雲智能的商業邏輯

那麼,“全速重構論”於阿里雲智能、阿里集團意味着什麼呢?

想說,“全速重構”理念,對應着阿里雲智能完整的要素、結構化及平臺化形態、一套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操作系統”、一種經濟體範疇下的“雲生態”。

同時,也說明,疫後時代,阿里雲智能一定會有高效、規模化驅動行業數智化進程的動向。

先看要素。

阿里雲2017年已完成以“計算”爲核心的基礎設施佈局。所以2018年自信地打出“上雲就上阿里雲”廣告。

這也暗示了新徵程。就是“阿里雲智能”誕生。除了計算,它融入數據、AI維度。隨後又融合了釘釘,從而變身爲數字經濟時代最完整的基礎設施平臺之一。

這週期,阿里集團強調“ONE商業”理念,自我定義爲一種“商業操作系統”,體現了服務多樣性、數智化基礎設施能力。

阿里雲智能很快做出響應。它先是強調“堅持被集成”、“不做SaaS”立場,傳遞了開放信號。然後2019年杭州雲棲,行癲基於四大“技數”優勢,進一步定義爲“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

所謂四大“技數”,即可靠易用的雲、全局智能的大數據、雲網一體的智聯網、隨時隨地的移動協同。

這種形態,遠比其他同行的“雲”要深廣得多。它既有云基座,也有中臺,更有服務。行癲大幅拓展了雲計算理念,將它從狹義計算升級爲廣義雲生態,“雲”變成了一種遠超過傳統PC時代的新型計算體系結構。

更要注意到它的“中臺”。過去一段,行業裏“中臺”氾濫。這次行癲將阿里雲中臺描述爲一種跑在雲基座上的“新型操作系統”。展示了數據智能與移動化等優勢。

對標傳統PC時代硬件與windows的結合,阿里雲智能“雲基座+新型操作系統”是一種雲生態範疇,也是一種經濟學新現象。

對話中,行癲爲何多次強調釘釘,甚至標榜“雲釘一體”?

那是因爲,在他那裏,融入阿里雲智能後的釘釘,早不是“社交”、“智能辦公”概念,而是新型操作系統的核心構成,也是一種“操作系統”。

事實上,阿里集團從戰略高度全面標榜釘釘價值,始於ONE商業大會。那天逍遙子、行癲、無招輪番強調數字化時代的重構、組織變革與組織協同,意義就在這裏。隨後阿里雲智能合併釘釘,強化了中臺或新型操作系統的價值,變得更爲完整。

2019年以來,幾乎每次阿里雲峯會,行癲都不忘強調釘釘的戰略價值。在他看來,截至目前的數字化、智能化變革,最大的痛點就是組織變革。

他強調的“全速重構”的“重構”,核心維度之一正是釘釘代表的理念升級、組織重構。“雲釘一體”的價值,也在這裏。

事實上,擁有1500萬組織、用戶超3億的釘釘,已成爲阿里雲智能開放的先行軍。它的戰略要義,就像淘寶之於阿里集團、支付寶之於螞蟻金服。

佈道者的自信

不過,以上商業邏輯,只是體現了截至目前阿里雲智能要素儲備、結構化與平臺化能力。

我們更關注,“全速重構”的落地策略,以及它對增長的驅動。

疫情期的阿里集團,尤其是其中的阿里雲智能,幾乎扮演了阿里抗疫的核心中流砥柱,許多重大項目都與它的雲計算、數據智能有關,包括健康碼以及深入火線的鄭州“小湯山”等等。

面對突襲而來的危機,阿里的緊急應對,沉澱下來的能力,可能遠甚於每年既定的雙11場景技術溢出效應。反映在疫後,則是一個巨大的窗口。尤其在當局發出“新基建”指引後,2019年喊出要做“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的阿里雲智能,決不可能錯失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全速重構”之“全速”,也反映出這個2B基座的一種緊迫性。

但海內外各種競對同樣看到了機會。FANNG們不說,本土華爲、騰訊、百度、京東、平安等巨頭,也包括崛起的TMD們,都在快速衝刺。阿里雲智能要素雖然完整,同樣難以迴避各種侵襲。

行癲當然有準備。在“新型計算體系(雲基座)”、“新型操作系統(中臺)”以及各種行業應用基礎上,他給出了“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的基本策略。

“做深基礎”,仍是圍繞雲底座做文章。

“怎麼做深呢?除了要做雲操作系統,我們有飛天操作系統,做調度等。我們還要做芯片、數據庫,做路由器、交換機等,基於雲的特點來構建整套的基礎體系。“他說。

這維度,誰最擔心?華爲們應該感到忌憚。這種滲透底層硬件與軟件的策略,藉助強大的場景與數據優勢,即便只爲阿里自身平臺服務,誰也無法阻擋住它的崛起。事實上,幾大要素裏,它的操作系統、數據庫早已成熟,芯片也開始規模化量產。

消息人士透露,就連海外巨頭英偉達們,近期都對阿里含光繫懷有較深的戒備。足可感受到,未來幾年,這一領域一定會有巨大的波瀾。

“做厚中臺”,主要就是豐富、強化“新型操作系統”的功能,爲應用開發創造空間。這類功能主要包括AI、大數據處理、IOT、移動等維度的能力。

很多巨頭,包括騰訊、華爲、百度都有系統概念,其中微信生態也是一種中臺與新型操作系統。華爲也開始成軍,它有強大的硬核能力、ICT能力及終端能力,也能擴展應用,似乎可以阻擊阿里們。不過,它們都沒有阿里的場景,尤其數據智能。比如微信看似比釘釘用戶規模大,但側重社交、鏈接2C生態,而釘釘勝在企業、機構組織的用戶,它天生就是一個行業數字化變革的利器。從中臺厚度看,阿里雲智能更佔優勢。

“做大做強生態”。這個本就是阿里集團一貫的思維。

阿里雲智能誕生時,逍遙子就強調了它服務整個社會的生態價值。誕生後,第一場峯會(北京),行癲公佈的策略就是“堅持被集成”、“不做SaaS”,其實就是強化開放的生態戰略。到了2019年雲棲大會,逍遙子強調阿里將從“五新”走向“百新”、“萬新”,行癲強調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已經說明了“新型操作系統”的基本立場。

阿里雲目前之所以擁有300萬客戶、釘釘短短几年發展出1500萬組織/3億用戶,足可說明雲生態的開放價值。

這種做深、做厚、做強的動向,必定伴隨着豐富的投資策略。當4月20日行癲公佈未來三年投資2000億、投向新技術新基建時,已經驗證我們對它疫後動向判斷。

儘管行癲說這投資相對全社會數字經濟新基建來說並不大,甚至不夠,競對們想超越阿里雲智能,門檻也越來越高。因爲它主要側重新型網絡、大規模IDC、芯片等底層創新的投資。而不是許多公司打着研發名義粗放採購軟硬件設備與終端。

阿里公佈投資數字,也有嚇阻效應。你看,截至目前,阿里雲管理着100多萬臺服務器,3年後會超過300萬臺服務器。而它的人才擴張更是壯觀。行癲說,今年將會招募5000多名工程師。這數據,當天就成了海內外科技與財經媒體的報道焦點。

當然,“做深、做厚、做強”以及相匹配的鉅額投資,一定伴隨着另一種目的。那就是阿里雲智能的增長訴求。

或者說,“全速重構”體現在阿里雲智能一邊,也是“全速增長”。

2020財年,這一單元營收已破400億。其中後兩季接連突破100億。尤其Q4,在集團整體業績受困疫情表現疲軟時刻,展示了出色的成長動能,營收整體佔比達11%,已經開始展示“主業”的氣質。調整後EBITA利潤率從上財年同期的負2%改善至1%,已近單季盈利局面。

夸克認爲,受益於疫情激發的新基建與企業數字化熱潮,2022財年,它有望接近或突破1000億大關。

不過,超強的投資與增長策略,短期內或會影響盈虧表現。阿里雲智能不太可能爲了尋求獲利而坐失疫後戰略機遇。

當然,“全速重構”之下,新一輪增長有利於持續優化它的毛利。過去一段,隨着公有云普及,加上規模擴大以及競爭壓力,毛利趨低。一旦度過新一輪建設與重構週期,未來的阿里雲智能,很可能會是阿里集團另一頭現金奶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