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代軍工人的不斷努力,中國軍工這些年來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大飛機領域相較於過去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段時間,我國軍工的明星產品運-20集中參加任務的畫面無不讓人振奮。從服役至今,短短3年多的時間,能夠一次性派出6架運20參加任務已實屬不易。

大飛機的製造被譽爲現代工業的“皇冠”,因爲它涉及到了電子、機械、材料等幾乎所有的工業門類、數百種學科。我國能夠獨立自主研製出運20,已足以說明我們綜合科技實力的日益強大。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和美國、俄羅斯這種,能夠實現人員甚至是機械化部隊遠距離投送的老牌航空強國相比,我們同世界第一梯隊之間的差距還很大。

以我們的朋友俄羅斯爲例。目前,俄羅斯空天軍部隊擁有100餘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12至15架安124巨型運輸機,60餘架安12中型運輸機,140架左右的安26運輸機和40餘架安72運輸機。然而這還只是目前處於服役狀態的運輸機,俄方爲了節約運行成本,還將大約80架伊爾76進行了封存,這些飛機稍加維護修復即可重返藍天。

安-124運輸機

另外,對於俄羅斯來說,軍用運輸機不僅是空天軍在使用,其內務部和緊急情況部等準軍事部門也有自己的 軍用運輸機。如果把這些全算上,那麼俄可調動的軍用運輸機實力的大致數量爲700架左右,其中伊爾-76運輸機就有250架左右。如戰時或者緊急情況中,使用以上數量三分之二的飛機,空運物資數量就可達1.4萬噸!

不過製造這麼多的戰略運輸機十分消耗財力,以俄羅斯現今的軍費情況是難以支撐的,這還是得益於其從蘇聯繼承的軍事遺產。在1992年之前,伊爾-76的總產量就已經達到了700多架,且年產量可以在50架以上。伊爾-76被譽爲世界上最爲成功的一款重型運輸機,至今以來已有超過38個國家使用過或正在使用,而這款機型也成爲了俄羅斯戰略空軍的中流砥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