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蔽之,NBA1969-70賽季不僅在時間上標誌着20世紀60年代的結束,而且也是聯盟歷史上重要的過渡階段。

70年代初聯盟背景

當即將躍入70年代之前,凱爾特人王朝的基石比爾·拉塞爾於8月4日宣佈退役,他此前在13年內奪得11個總冠軍,其中6個是擊敗湖人所得,後者以超級明星埃爾金·貝勒和傑裏·韋斯特爲核心。1969年的失利對湖人來說尤其難堪,因爲他們在迎來超級中鋒威爾特·張伯倫後,依然又一次在搶七大戰中淪爲凱爾特人的背景板。因此,拉塞爾的退役似乎爲湖人敞開了奪冠的大門,但紫金軍團仍然需要面對一些挑戰,譬如雄鹿的新秀小費迪南德·劉易斯·阿辛多爾(後改爲卡里姆·阿卜杜爾-賈巴爾),尼克斯的威利斯·裏德,以及巴爾的摩子彈等更年輕的挑戰者。

當球員們爲冠軍而戰時,NBA悄然發現自己正遭受新貴聯盟ABA(美國籃球協會)的挑戰,因此雙方爭先恐後地簽約球員、吸引球迷和爭取利潤豐厚的電視轉播權。這裏有一個背景不容忽視,60年代橄欖球聯盟(NFL)因電視轉播權而聲名鵲起,其他三大聯盟似乎也將在70年代享受同樣的好運,而人們普遍認爲NBA是容易受到挑戰的聯盟,因爲它是四大聯盟中最年輕的聯賽,到那時爲止只有21個賽季。我們的故事從一位名人堂球員開始,他曾先後效力過ABL(美國籃球聯賽)、哈林花式籃球隊、ABA和NBA聯盟,其籃球之路可謂艱辛曲折。

一代飛人沉冤昭雪

回到1961年,當時康尼·霍金斯是愛荷華大學一名才華橫溢的新生,但因一場大學賭球醜聞而被校方開除,而日益壯大的NBA亦對所有涉案球員下了封殺令,即使並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霍金斯與醜聞有所牽連。因此,19歲的霍金斯來到了ABL,但不幸的是,該聯盟次年就宣佈解散了。之後,走投無路的霍金斯決定加入哈林籃球隊,並度過四年時光。不過,霍金斯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他嚮往的是真正的籃球比賽,選擇哈林籃球隊僅僅是爲餬口而已。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1967年,當時剛剛成立的ABA急於吸引知名球員,並歡迎那些被NBA下以禁賽令的球員,包括霍金斯、羅傑·布朗和道格·莫。到此時,霍金斯已經開始對NBA的禁賽令提出法律訴訟。因此,他與ABA的匹茲堡風笛手簽約時,其附加條款頗爲有趣,該條款允許他在兩年合同結束後或被交易時成爲自由球員。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因爲當時美國職業球隊還保留重新簽約或交易球員的選擇權。霍金斯提出這些條款,其目的就是勝訴後能迅速進入NBA打球。

霍金斯在ABA的第一個賽季非常出色,包攬了常規賽MVP、總冠軍以及季後賽MVP,但由於受到膝傷困擾,第二年僅僅出戰47場常規賽。與此同時,霍金斯對NBA的訴訟逐漸升溫。而令人震驚的是,NBA在對他實行禁賽之前,從未徹底調查過他的清白,僅因爲報紙上一篇關於醜聞的文章提到他的名字而已!1969年夏天,NBA向霍金斯支付了129.5萬美元的賠償金,並取消了對他的禁賽令。隨後NBA新軍太陽幸運地贏得了霍金斯的簽約權,而這位27歲新秀的帶領下,這支16-66的擴張球隊立即成爲了一支具有競爭力的球隊。

NBA開啓新紀元

當霍金斯終於站在夢寐以求的NBA賽場時,聯盟的幾支精英球隊都在急切地等待季後賽的開始。這是凱爾特人20年來首次無緣季後賽,隨着拉塞爾和薩姆·瓊斯退役,他們的戰績僅爲34-48。與此同時,張伯倫在賽季初遭受了毀滅性的膝傷,這進一步提高了其他球隊的奪冠希望。

在1969-70賽季的西部半決賽(實際上的第一輪),湖人的對手正是由霍金斯領銜的太陽。前四場比賽過後,太陽意外的以3-1領先,但最後卻與晉級失之交臂。整個系列賽,霍金斯場均砍下25.4分、13.9個籃板和5.9次助攻。而在另一場西部半決賽中,老鷹隊則以4-1輕鬆擊敗公牛,其中前者於第二年併入東部,而後者直到1980-81賽季才歸於東部名下。

反觀東部,雄鹿以4-1擊敗76人晉級東部決賽,而尼克斯則與勁敵子彈大戰七場。尼克斯拿下前兩場比賽,其中第一場鏖戰了兩個加時,但子彈隨後追平了系列賽。在那之後,兩隊交替贏球,直到尼克斯在主場以127-114拿下搶七。然而,令球迷遺憾的是,隨後進行的兩組西部決賽都令人掃興之極:湖人橫掃老鷹,尼克斯4-1擊敗雄鹿。

進入總決賽,陣容年輕而平衡的尼克斯更被觀衆看好。他們在首場比賽中不負衆望,以124-112先拔頭籌,尼克斯的裏德全場砍下37分、16個籃板和5次助攻。第二場湖人扳回一城,裏德得到29分,張伯倫得到19分。第三場將誕生NBA歷史上最著名的投籃之一。這是一場拉鋸戰,尼克斯的戴夫·德布斯切爾在比賽還剩3秒時投中一球,使球隊以102-100領先,而湖人則沒有暫停。但是湖人有“關鍵先生”韋斯特,他在半場以外命中了奇蹟般的投籃,這一投籃之所以令人驚歎,不僅僅是因爲當時的情況和距離,還因爲韋斯特持球的方式——看似隨性且漫不經心。

不幸的是,當時聯盟尚未設立三分線,尼克斯在加時賽中以111-108獲勝。接下來的第四場比賽湖人再度追平系列賽。到第五場比賽開始階段裏德不幸拉傷右大腿後,勢頭似乎轉向對湖人有利的方向,他們當時以25-15領先。隨着裏德受傷,張伯倫在內線具有決定性的優勢,但是湖人過於癡迷內線優勢,以至於失去了節奏,不停地出現失誤。尼克斯奮力反擊,最終以107:100逆轉比賽。這場比賽湖人出現30次失誤,而韋斯特在下半場沒有投籃得分,張伯倫下半場也只得到4分。在隨後的第六場,湖人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以135-113三度扳平大比分。由於裏德缺陣,張伯倫狂砍45分和27個籃板。

接下來的第七場將是著名的“裏德歸來”,這是NBA歷史上最偉大的時刻之一,也是美國體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搶七生死戰,裏德強行打封閉復出,然後一瘸一拐地走上球場,令隊友們的重新燃起自信,並一鼓作氣地以113-99取得勝利。儘管全場僅拿下4分和3個籃板,但裏德憑藉強大的精神感召仍榮膺總決賽MVP,並一舉成爲史上首位在同一賽季包攬全明星MVP、常規賽MVP和總決賽MVP的球員。反觀湖人,同樣接受封閉止痛的韋斯特(手部受傷)砍下28分,貝勒得到19分,張伯倫獨攬24個籃板和21分。雖然張伯倫在生死戰打出了不錯的數據,但讓人有些困惑的是,湖人並沒有更好地利用裏德基本上是單腿打球的事實——張伯倫全場僅出手16次。

隨着時間的流逝,部分人對1970年總決賽有所誤解,認爲這是一次明星球隊與平衡球隊之間的對決,湖人擁有最好的中鋒、最好的前鋒、最好的後衛,卻無法戰勝一支陣容深厚的球隊。考慮到尼克斯有一位名人堂教練(瑞德·霍爾茲曼)和四位名人堂球員(裏德、弗雷澤、德布斯切爾和比爾·布拉德利),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更重要的是,尼克斯的球星都沒有超過30歲,而貝勒(35歲)、張伯倫(33歲)和韋斯特(31歲)都基本都到了生涯暮年。此外,尼克斯擁有搶七大戰的主場優勢是有原因的。這些事實都不會削弱裏德的佳話,弗雷澤在生死戰的關鍵表現,以及1970年尼克斯的整體偉大。恰恰相反:1970年的尼克斯更應該被銘記爲一支偉大的球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