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评丨涉嫌冒名顶替入学者到底有多少,应查个水落石出

日前有报道称,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山东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今天下午,山东省教育厅官微作出回应:第一时间组织对群众反映和媒体披露的线索进行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调查,相关结果将根据调查进展及时公布。

山东冠县陈春秀被顶替事件尚未尘埃落定,又传出多人涉冒名上大学的消息,令人震惊。这说明,顶替上大学绝非个例,而是已经成为多发的现象;还说明这种现象应该并不只是存在山东一省,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2018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普通高等教育学历反馈数据清查工作的通知》。距离现在还不满两年,居然查出200多人冒名上大学,那么,未查出的有多少?仅就这200多人而言,是否意味着对应人的命运被改写,导致被冒名者本人及其家庭陷入莫可言说的境况之中?

当前,公众对此事件关心三点。第一个是,究竟有多少人冒名上大学,能否来一次深入而彻底的普查?第二个是,查出之后如何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冒名顶替者和背后的“操盘手”?第三个是,采取什么有力有效的措施慰藉被冒名顶替者?

冒名他人上大学之所以犯了众怒,激起千夫所指,最重要的原因是击穿了被冒名者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戕害了公众全力守护的教育公平。

一查就查出200多人涉冒名顶替上大学,有关部门应该如何守住防线、堵住漏洞?应该承认,冒名上大学大都发生在多年前乃至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由于那个年代户籍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短板,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也不够规范,导致一些人有机可乘。

最关键的是,在有的地方,一些部门惯于集体造假,为户籍、学籍造假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可以说形成了制度化造假。客观看,近年来,由于制度改进,这种现象基本上不可能重演。但是,一码归一码,既然弄虚作假,就应该被追究责任。不追究责任,何以安抚受害者受伤的心灵?何以让冒名者汲取教训?何以形成震慑效应?一个细节是,冒名陈春秀的陈某某被查处后,其同事竟然称“举报做得太绝”,这是多么乖谬而荒诞的价值取向?

据报道,山东理工大学也已启动对当年陈某某入学资格审查过程和审查不严问题的调查,将根据冠县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对相关涉事人员作出严肃处理。如果有关大学都能把住关,强化审查责任,冒名者恐怕也难以得逞。从这个角度看,彻底堵住冒名顶替上大学现象,需要全方位堵住漏洞,每一个关卡都不能出现薄弱环节。(文丨秦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