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中篇小说,曾在2019年被改编成电影在春节档上映,最终成功的收获了47亿票房,并且开启了中国的科幻电影元年。《流浪地球》的构想堪称脑洞大开,讲述了在太阳氦闪危机即将到来时,人类通过“让地球脱离公转轨道并飞驶到新的宜居星系”的方式获得新生的科幻故事。无论是流浪地球的小说还是电影,在那段时间都激发了国人的科幻热情,对宇宙充满了无限遐想。甚至有人在思考,人类未来真的有能力让地球在不同星系间穿梭吗?今天,“宇宙旅行者”就想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流浪地球剧照

要想“流浪地球”成为现实,以现有的人类科技水平是不可能达到的。“宇宙旅行者”总结了几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人类才有可能让地球安然无恙地转移到其他星系:

一、人类要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能量,并且能够熟练的储存、回收和减少损耗。在小说和电影里,人类科学家给地球装上了行星发动机,发动机运行的能量来自地球的石头,简单的说就是硅酸盐。不过,在现实中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人类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能量,比如在初期没有远离太阳时要成分利用太阳能。另外,大量的核能应用也是有必要的,地心的热能也可以在考虑范围。同时,人类需要一套完整的能量循环系统,将能量损耗减到最低,只要做到这些,才有可能让地球驶行到最终的目的地。

太阳近距离假想图

二、建设生态型的巨型地下城是必不可少的。电影里提到了地球远离太阳后,地表温度越来越低,人类无法居住。实际上地球开始流浪后,地表环境会远比电影中描述的恶劣。除了极寒的温度外,宇宙中各种致命射线也会在地球上肆虐。所以,人类需要建设一个巨大的地下城,这座城市要充足的水源和食物生产能力,有一个植物和动物的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障人类生活可以正常运转,以及文明的延续。另外,这座地下城还要考虑安全性,比如不能建立在地震带或者火山带附近区域。

宇宙中的地球

三、能有效预防宇宙各种大小天体的撞击。在星际间行驶的过程中,各种流浪行星、彗星、小行星等天体数不胜数,只要其中之一不幸撞击到地球,流浪地球的计划就会戛然而止。这就要求人类的科学家必须具备使用行星发动机来控制地球航线航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躲避一些毁灭性撞击。另外,人类还需准备毁灭性巨大的太空级武器,如遇到无法躲避的天体,可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将其击毁或者击成碎片。

四、合理利用弹弓引力效应。在宇宙流浪的过程中,时间的长短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时间太长,不稳定因素会越来越多,所以不能仅靠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前行,还需要借助行星间的引力作为外力,使地球加速到达目的地,这就需要人类天文学家合理的利用弹弓引力效应,并且这一借力过程中要做到精确控制,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如果地球跟某行星距离太近,有可能达到洛希极限,最后被该行星所吞噬。在小说电影中,地球就险些被用来借力的木星所吞噬。

木星

五、人类要始终保持团结一致。这是一个哲学和历史方面的问题,自从人类诞生的几百万年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地球始终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若是居住在上面的人类发生分歧或者战争,瞬间就能让计划成为泡沫,或许这才是“流浪地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最后,纵观宇宙的兴盛与衰亡,人类改变居住地似乎不可避免,一是地球在数亿年后很可能会变成金星般的地狱,不再适合宜居,而太阳也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到了那一天,是选择让地球流浪到其他星系还是直接星际移民呢,相信未来的人类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