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聖賢齊國上大夫晏嬰,在出使楚國的時候,面對楚靈王的刁難曾經說過:

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爲無人?

意思是齊都臨淄人多得是,城裏人多到拂袖成雲,揮汗成雨的地步,街上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能抵到前一個人的腳後跟……

大概就是這種景象

齊都臨淄有多少人口

如今流傳下來的摩肩接踵、揮汗如雨、拂袖成雲都是當初晏子用來形容臨淄城人口衆多的。“閭”是二十五戶人家,而這裏的三百閭人家是虛數,並不是真的指臨淄只有三萬人。

齊地方千里,農業、商賈發達,是周代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有資料顯示齊國總人口在三百萬以上,而都城臨淄的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估算下來可能達到了四十萬到六十萬的程度。不管臨淄城到底人口幾何,春秋戰國時期齊臨淄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沒有問題的。

齊國重視臨淄建設

齊國是東方第一大國,臨淄城在齊國八百年曆史上幾乎一直都是齊國國都(齊胡公時期齊國曾遷都到距離臨淄西北25公里的薄姑)。

作爲東方大國的國都,臨淄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齊國傾國之力打造的一座大城。《管子·八觀》裏面指出: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裏域不可以橫通,閭閒不可以毋闔,宮垣關閉不可以不修。

大致意思就是建造城池要重視城市建設,城牆要完整,城門要管理有度。

齊都臨淄的城郭規模

早在周朝時期,中國的築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此時古人主要使用“版築”的方法來築造城牆,先民們至少在四千年前,即夏朝之前,就已經掌握並熟練使用這種技術了。

版築:指築土牆,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間,用杵搗堅實,就成爲牆。

齊國的臨淄也使用的是這種技術,因此保存情況還算不錯,經過考古鑽探發現,齊臨淄由一大一小兩座互相咬合的城池組成,周長達到21.43公里,大城14.16公里,小城7.28公里。

齊臨淄平面

這個城牆長度是什麼水平呢?明清北京城的內城部分城牆周長大約是24公里,作爲大一統帝國的京城,也不過只比兩千多年前周代一個諸侯國的都城——齊臨淄多了一個外城。

根據《臨淄齊國故城勘察紀要》數據整理可以得到如下表格:

齊臨淄大城考古情況

齊臨淄小城考古情況

齊臨淄氣派的城門

城門往往是大國都城的“門面”,齊臨淄有城門11座,門道寬度都達到了10m以上,其中小城西門的門道最寬大,打到20.5m。而且臨淄城門口的道路似乎是石板道路,石塊層下面還有夯土層,因此齊臨淄至少看起來是非常“氣派”的。

齊臨淄城內道路和排水系統

齊臨淄城內主要有9條幹道道路,呈現“井”字形路網結構,依附於幹道又修建了一些補充性質的道路。其中六條大道的寬度在15~20m左右,最窄的也有6m之寬。

一個大城市排水系統是重中之重,關係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羅馬如是,臨淄亦如是。齊臨淄的排水思想就是利用排水溝、護城河將城內和城外的河流聯繫起來,達到取水、排水、防洪的目的。

齊臨淄排水口遺址

用來溝通水利設施和自然河流的排水口設計非常精妙,是用巨石砌成,上中下三層各5個排水孔,排水口是和城牆是同時建造的,因此排水口和城牆是一體的,保證了城牆的完整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