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巩都属于青年成名的佼佼者,互相自是倾慕不已,青年时代他们便频频通信,互致问候、交流思想、相互提点、共同进步。这封信是王安石回复曾巩的一封信,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包括如何选择书籍、如何读书以明道等。

一、开卷有益,读书要广。王安石是世家子弟,家中藏书自是颇丰,而且不需要劳作以供养家庭,读书时间自是充裕。而曾巩呢,家境平平,藏书有限,还要不停地跳槽以谋生计。王安石很欣赏曾巩的人品才华,也会担心好友读书不暇,所以关切的写信以致问候。我们在这儿读一段儿安石回复子固的信文:因为身体不太好,好久没给你写信了,上封去信是担心你顾不上阅读经典所以多说了几句,你屡屡回信担心我痴迷佛经出世而不入流俗,你又怎知我所说的经书就一定是佛经呢,也正因此才担心你并没有广泛的阅读经典书籍。我平常读书广泛,诸子百家、医书、农书、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如何耕田、女红如何织布我样样都有兴趣了解,正因为此才能对经典有着入木三分的理解。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王安石精于政务、意识超前、勇于创新,是个实干家,通过这段话我们了解到王宰相卓越的政务力来自于广泛阅读,开卷有益,唯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实现思想上行为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去粗取精,学以明道。王安石在信中举了杨雄的例子,杨雄乃是儒家集大成者,其特点是不好非圣人之书,即便如此,杨大人亦读遍了墨子、晏子、邹衍、庄子、申不害、韩非子等百家之书,因为他是带着儒家立场来读书,懂得在泛读中加以取舍,因此异学非但不能扰乱他的思想,反而能够启发他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彰显儒学。安石说子固以为异学能够让我乱性吗,那就太不了解我了。而且现今世风日下原因不在于佛道盛行,乃在于士大夫阶层的贪图财利以及学术上的浮夸之风,不懂得致力于真才实学、一心为公。

三、真情实感,惺惺相惜

一句“岂胜乡往”便道出了王安石对曾子固的仰慕与欣赏,一句“苦寒,比日侍奉万福,自爱”发出了安石对子固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而安石写信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曾巩释疑,更多的还有分享读书心得的意味,他希望朋友子固亦能博览群书以增进益,而不是囿于儒家几部经典故步自封,他希望与好朋友砥砺前行、共同进步。人间自有真情在,安石与子固始于青年时代的友谊令人动容与神往,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不就是真情实感吗,人世间最可贵的不就是奋斗进取吗,王安石与曾巩这对儿神仙人物能够互相关切、并肩进步,这样的友谊可遇而不可求,得之为幸。在进入王安石变法时期,由于曾巩并未跻身北宋政坛高层,因此也并未与王宰相发生正面冲突,这段友谊也算是善始善终、可喜可贺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长地久有时尽,友谊长存无绝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