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鞏都屬於青年成名的佼佼者,互相自是傾慕不已,青年時代他們便頻頻通信,互致問候、交流思想、相互提點、共同進步。這封信是王安石回覆曾鞏的一封信,談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包括如何選擇書籍、如何讀書以明道等。

一、開卷有益,讀書要廣。王安石是世家子弟,家中藏書自是頗豐,而且不需要勞作以供養家庭,讀書時間自是充裕。而曾鞏呢,家境平平,藏書有限,還要不停地跳槽以謀生計。王安石很欣賞曾鞏的人品才華,也會擔心好友讀書不暇,所以關切的寫信以致問候。我們在這兒讀一段兒安石回覆子固的信文:因爲身體不太好,好久沒給你寫信了,上封去信是擔心你顧不上閱讀經典所以多說了幾句,你屢屢回信擔心我癡迷佛經出世而不入流俗,你又怎知我所說的經書就一定是佛經呢,也正因此才擔心你並沒有廣泛的閱讀經典書籍。我平常讀書廣泛,諸子百家、醫書、農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如何耕田、女紅如何織布我樣樣都有興趣瞭解,正因爲此才能對經典有着入木三分的理解。我們知道歷史上的王安石精於政務、意識超前、勇於創新,是個實幹家,通過這段話我們瞭解到王宰相卓越的政務力來自於廣泛閱讀,開卷有益,唯有了一定量的知識儲備,纔有可能融會貫通並學以致用,實現思想上行爲上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二、去粗取精,學以明道。王安石在信中舉了楊雄的例子,楊雄乃是儒家集大成者,其特點是不好非聖人之書,即便如此,楊大人亦讀遍了墨子、晏子、鄒衍、莊子、申不害、韓非子等百家之書,因爲他是帶着儒家立場來讀書,懂得在泛讀中加以取捨,因此異學非但不能擾亂他的思想,反而能夠啓發他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中彰顯儒學。安石說子固以爲異學能夠讓我亂性嗎,那就太不瞭解我了。而且現今世風日下原因不在於佛道盛行,乃在於士大夫階層的貪圖財利以及學術上的浮誇之風,不懂得致力於真才實學、一心爲公。

三、真情實感,惺惺相惜

一句“豈勝鄉往”便道出了王安石對曾子固的仰慕與欣賞,一句“苦寒,比日侍奉萬福,自愛”發出了安石對子固發自內心的關愛之情。而安石寫信的目的並不單單是爲曾鞏釋疑,更多的還有分享讀書心得的意味,他希望朋友子固亦能博覽羣書以增進益,而不是囿於儒家幾部經典故步自封,他希望與好朋友砥礪前行、共同進步。人間自有真情在,安石與子固始於青年時代的友誼令人動容與神往,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不就是真情實感嗎,人世間最可貴的不就是奮鬥進取嗎,王安石與曾鞏這對兒神仙人物能夠互相關切、並肩進步,這樣的友誼可遇而不可求,得之爲幸。在進入王安石變法時期,由於曾鞏並未躋身北宋政壇高層,因此也並未與王宰相發生正面衝突,這段友誼也算是善始善終、可喜可賀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天長地久有時盡,友誼長存無絕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