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初看時,這僅是一首描寫大年初一熱鬧、歡樂的節日景象,詩中詳細地描述了在辭舊迎新的節日爆竹中,大宋百姓過春節的情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元日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並不是!

《元日》其實還有另一層含義,它是詩人王安石的志向之作,這其實是一首言志詩。

這首詩作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春節,正月初一,它是王安石向大宋官場發出自己最強聲音的代表作,或者說是他向大宋皇帝趙頊表達了自己堅定的信念,即:一旦由他來主持新政,那麼他將抱着一顆必勝的決心,絲毫不爲保守派所影響,堅決推行新法,破解大宋的“三冗”難題,解決大宋燃眉之急的社會危機。

同時,王安石也對新法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嚮往。

他認爲,新法不僅是從根子上解決大宋社會危機的強有力措施,還是提高大宋百姓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王安石和宋神宗

汪郎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這是言志詩特有的魅力!

什麼是言志詩?所謂言志詩就是詩人在特定的時間裏,用眼前的景、事、物等具體的外界形態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抽象的理想,其中蘊藏着深刻的思想內涵,是需要讀者自己去理解和感悟的。

《元日》雖然作於春節,但一個月後,也就是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就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爲參知政事,開始主持宋朝,也是歷史上最爲著名的變法之一,“熙寧變法”,但我們通常稱爲“王安石變法”。

當然,不管王安石變法遇到的問題以及同時代文人對他的抨擊,也不管歷代統治者和文人對王安石的態度如何,汪郎以爲,熙寧二年正月初一的王安石,絕對是一位充滿煙火氣息的偉大文學家和政治家。

他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思考政治變革所帶來的影響,併爲此無懼無悔,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仰!

王安石

也有人說,王安石還是代表大宋地主階層利益的,所以變法的失敗實質上是宋朝地主階層內部改革派和守舊派之爭,成功與否,都和百姓無關。

成功了鞏固宋朝的階層社會,失敗了對宋朝階層社會也沒有什麼損失,汪郎以爲這是有失偏頗的!

宋朝的社會危機衆所周知,“三冗”問題讓宋朝面臨着嚴重的內憂外患,民間反抗勢力此起彼伏。

一旦王安石變法成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民間反抗勢力(不是通過軍事,而是通過經濟時手段解決),從而緩解宋朝潛在的社會危機。

不幸的是,這場11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改革,最終在宋朝守舊大臣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了,但其影響是巨大的。

宋神宗熙寧六年之前的宋朝

因爲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的熙河之戰,就是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在河湟之地取得的一次大宋開疆之戰,宋朝收復了漢唐以來的故土,熙、河、洮、岷、疊、宕等州兩千餘里,扭轉了宋朝在西北邊疆軍事積弱的形象,成爲自宋真宗澶淵之盟以來,宋朝在開疆拓土的道路上,取得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史稱“熙河開邊”。

帝志復河、隴,築古渭爲通遠軍,以韶知軍事。五年七月,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羅角、抹耳水巴等族……遂城武勝,建爲鎮洮軍……復擊走瞎徵,降其部落二萬,更名鎮洮爲熙州,以熙、河、洮、岷、通遠爲一路……六年三月,取河州……連拔宕、岷二州,疊、洮羌酋皆以城附……乃直扣定羌城,破結河族,斷夏國通路,進臨寧河,分命偏將入南山。---《宋史》

宋神宗趙頊

除此外,元豐四年 ( 公元1081年)的大宋五路伐夏,以及宋哲宗的兩次平夏城之戰、宋徽宗的橫山之戰,前後打得西夏差點亡國。

雖然這是宋朝軍隊浴血奮戰的結果,但如果沒有王安石變法時針對軍事做出的改革,宋朝又何來的信心呢?

汪郎以爲,宋朝在西北取得的開疆大捷,都得益於王安石變法所帶來的軍事紅利。

王安石是天才,而天才都是孤獨的!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固然有他自己的激進而用錯了人,但更多的是和他同時代的人,如韓琦、司馬光之流,雖然政績斐然,也是文學大咖,但要論思想眼界卻遠不及他。

況且,這些人已經成爲宋朝的固化既得利益階層,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境界呢?

宋朝守舊派

所謂“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只是這些大文豪在沒有登上廟堂時的自我催眠,自欺欺人的口號而已,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幾人?

眼中沒有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心中沒有了對百姓的同情和憐憫,故而,當新法觸動到了他們的利益時,跳起來反對也是必然的。

畢竟,范仲淹有且只有一位,王安石亦是如此!

即使到了今日,依然還有人妖魔化王安石,他們採用南宋統治者的論調,把靖康恥的這口大鍋扣在王安石的頭上,真的是貽笑大方!

王安石背上了宋亡的這口黑鍋,何其冤也!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宋神宗熙寧六年之後的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