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前夕,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今天的目的地,是位于徐州城北铜山区郑集镇的光明古寺,这座寺庙距离市区大约25公里。

从市区出发有两条道路可以来到这里,一个是徐州市西三环沿徐丰公路,进入304县道大约2公里就可以到达,另一条是沿中山北路到诧城电厂,北行进入304县道,前行5公里可以到达。

一、 走进光明古寺寺,看香火鼎盛

4月26日,也是周末,到了铜山区,早已没有了疫情期间的那种人烟稀少,路上人流、车流川流不息,一派春耕繁忙景象。

这座寺庙位于铜山区郑集镇小杜楼村附近,在304县道旁,远远的就能看到一片寺庙建筑,离开304县道,沿着进入村庄的小路,很快就到达寺庙的门前。

从寺庙建筑来看,这个寺庙建成时间应该不久,但在寺庙门口的停车场,来自市区的车辆依旧很多,很多人前来寺庙。

二、 光明古寺,历史久远

走进寺庙,在这里见到了寺庙住持释延晽师父,寒暄之后,带着好奇,询问师父寺庙的来历,跟随师父在寺庙中参观,经师父的介绍得知,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古寺庙的残墙、古井,古寺地下存留的华佗夫妇和药童残破石像无一不印证,这就是一座古寺庙。

在一座古井旁边,释延晽师父指着这口古井介绍,这口古井至少有200多年以上的时间,没有碑文记载,只是村民口口相传,与寺庙重修时同期挖的井,水质清冽,清甜可口,依然可以引用,为了保护古井上面加设井盖。

我们在一块大型古石碑前顿足观望,这是一块建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的古石碑,虽然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然可以辨认,文中介绍了,古寺最早建设于100多年前,由张姓祖先所建,推算下来应该是明末清初所建。

三、 光明古寺为什么建在这里

根据了解得知,这里的村庄虽然成为小杜楼,寺庙为张姓祖先所建,但村庄里杜姓和张姓人家较少。

过去的土地所有,很多属于私人,很多人富裕之后,在各处置办房产土地,据考证,这里张姓人家并不多,主要是张姓人家祖先并不居住在这里,当年张姓祖先富裕起来以后,在这里购置田产,雇人耕作,建造寺庙,也在情理之中,这还得从郑集镇当年的发展形势来分析。

明代徐州地区佛教庙宇数量众多,到了嘉靖年间,徐州及周边的丰、沛、萧、砀四县有记载的寺庙就有90余处,也是佛教较为盛行的时期,很多大户人家都建有寺庙。

据历史记载,当年的郑集镇,现在的郑集河穿过城镇,通向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至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古黄河泛滥,形成微山湖,徐州北区,连年蝗灾、旱灾、水涝,郑集镇地势较高,水上交通发达,往东不到10公里就到达了京杭大运河,这里商贾云集,而现在的寺庙所在位置距离郑集镇也就2-3公里,这里的地势相对较高,加上经过洪水的冲刷,这里沼泽密布,土地肥沃,大户人家能在这里买上一块地,当年也正是佛教盛行时期,建上寺庙,保佑一方平安,顺便管理田产,也只有大户人家能有能力做到。

四、 观音道场、寺庙华佗夫妇和药童残破石像来历

由于当年佛教盛行,当年徐州市区就有很多观音道场,就是信奉观音很自然的,由于自然灾害不断,普通百姓缺医少药,民不聊生,在寺庙里供奉华佗夫妇和药童雕像在当年很多寺庙里都很盛行,根据现在修复的残破石像来看,应该是早年寺庙毁坏,被埋藏在地下。

从寺庙初建到现在为止,这座寺庙几异名字,由于它的发展密不可分,最初的寺庙是华祖庙,后来家道衰落,售卖田产,香火寥落,后人甚至变卖庙产,附近亲邻有较为富裕者,集资重建。

五、由湖泛区变成米粮仓,当年的华祖庙变身光明古寺

由于这片区域是典型的湖泛滥区,最近的洪水泛滥,有据可查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上个世纪50年代末,政府组织抗洪救灾,这里才真正变成了米粮仓,这里由于地势相对较高,湖水退去之后,这里都是万顷粮田,如果假期的时间,你来到这座寺庙,或者在这附近春游,就会发现一个景观,这里河道众多,但都规划有序,加上附近有县道,这里早已摆脱了贫穷落后,寺庙得以重建,也引来很多香客、居士拜佛。

总结:

光明古寺经过近300余年的变迁,也反映了徐州佛教的兴衰过程,也是徐州近代农耕经济发展的缩影。

2016年,现任住持释延晽师父入住光明古寺,寺庙规模逐渐扩大,香火日渐兴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逐渐盛行,来到寺庙,体验乡村佛教文化,周边还有乡村美景,都是不错的休闲观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