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周口市中心城區四到八年級學生正式開學復課,長達三個月的網絡教學正式落下帷幕。新型冠狀病毒的侵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對於一名教學工作者,最大的改變是在實踐中瞭解到教育信息2.0帶來的變革。面對假期的無限期延長,學生如何在家中進行有效的學習?是疫情期間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國家及時出臺政策,號召“停課不停學”。各地教育局啓動線上教學,運用電視或網絡進行視頻教學,一線教師則開啓多媒體直播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業傳授更加便利。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北上廣一線地區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觸手可及。

以八年級語文爲例,授課教師均屬鄭州市區優秀一線老師,每一位老師都經驗豐富、熱情大方、課件精美,課程講解清晰、重難點突出。通過釘釘軟件,我每天佈置家庭作業輔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與積累。其中有需要打卡的背誦作業,學生可以發送音頻視頻給老師;有檢查聽課質量的筆記作業;也有小測驗小練習。對於疫情中湧現出的一個個感人逆行者,聯繫到作文讓學生去思考。在這非常時期,作爲一名中學生,如何與國家一起同舟共濟?多樣化的作業卻隨着時間推移,學生的完成率越來越低。焦慮的老師們在家中開直播課,連線學生,在線互動。每天評定優秀作業去鼓勵學生,希望他們可以堅持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學校也舉行過一次線上月考,請家長做“監考老師”,按時發題交卷。但在隨後的改捲過程中,老師們發現個別學生明顯抄襲正確答案。

其中可見一斑,學生在家中學習缺乏自律,家長又疏於管教。家長早已習慣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忘了如何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給予正確的指導。經過網課學習,八年級語文下冊課程已經學完。檢查發現,要求背誦的課文,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做到,絕大部分學生不能完成。幾乎每天,他們都在懶散地混日子啊。

學生似乎總是被推着走,你教什麼他學什麼,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覺得有老師在,我就得認真完成,可一旦缺少了身邊的監督人,立馬放縱自己,隨波逐流。如果我們沒有教會學生如何認真做自己,那麼再好的資源在他們手中也不過廢品一堆。 我們常說,“德、智、體、美、勞”這五方面全面發展,纔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通過此次疫情生活的體驗與觀察,勞育才是根本。因爲它與生活最爲接近,可以培養有本領、有擔當、知感恩的孩子。可以讓學生從勞動中,感受生活的艱辛,體會到父母養育的不易。從熱愛勞動到尊重勞動,從辛勤勞動到幸福勞動。父母在生活中,言傳身教,透過勞育,發展到德育。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勞動中教育學生,通過勞育來消除他們地惰性和依賴,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再由生活習慣過渡至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建議家長這樣做。那麼,平日教學中,教師又應該怎樣做呢?

一、指導學生養成與學習有關的生活習慣。

這是勞育的延伸。因爲勞動教育不僅僅限制於在學校積極參加勞動,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更主要的是做好自身的每一件小事。當班主任時,我就要求學生到校先整理自己的抽屜,做到:左書右本中間筆袋,課本按照課程表順序放置整齊,桌面保持乾淨,營造整潔的學習環境。這些細小習慣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更加重視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活。

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傾聽、認真書寫,獨立完成作業,善於思考、適時提問。晚上要梳理當天的學習內容,錯誤的一定要進行更正。面對錯題,秉持一種研究的心態,自己嘗試解決困難,難度高的題目留着求教老師。

三、針對不同學科,指導學生明白養成習慣的具體內容。

明確具體的學習步驟,做到有法可循。教師要配以講解和示範,在培養過程中進行檢查、評價。告訴學生哪裏做對了,哪裏做錯了,什麼行爲得到了賞識和肯定。只有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爲,並不失時機地給予獎勵和肯定,纔可以再次強化。教師通過給予鼓勵,降低難度等方式幫助學生,讓他們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增強信心,保持對知識的渴求,養成勇於探索的學習心理。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更加註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勞動教育滲透在學校生活中,讓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希望學生長大後能學會對自己的人生和命運負起全責,要做自己人生困局的突破者,要做個實幹家,保持對世界探索的熱忱,保持向上攀登的姿態,能與自己與生俱來的惰性、依賴心做抗爭。此路雖不易,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