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哲思,用灼熱的觀點啓迪思想,用溫暖的文字撫慰心靈。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有這樣一種說法:

我不問,你不說,這就是距離;我問了,你不說,這就是隔閡;我不問,你說了,這就是信任。

到了一定年紀發現,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真誠和坦誠。走着走着,才明白,最真實牢靠的感情,離不開有話直說。

說者真誠,聽者豁然,關係才能明朗。

01 世間所有的情感,最忌諱“有話不明說”

SUMMER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和朋友聚餐,詢問喫什麼,對方就說隨便,過後又責怪自己不夠體貼;對方明明是生氣了,詢問對方是自己哪裏做得不好,對方又不願意說。

沒有人喜歡跟不說實話的人在一起。轉彎抹角多了,讓人覺得虛僞;猜來猜去多了,讓人感到心煩。

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妻去農莊喫飯,點菜的時候,丈夫硬是不點妻子喜歡喫的空心菜和豆腐。

妻子心想:“他明明知道我喜歡喫的是什麼,卻不點,真是太不體貼了,說明一點都不把我放在心上。”

她越想越氣,回到家後,她質問丈夫。

丈夫回答說:“我們去的時候,已經過了飯點了,你喜歡喫的那些菜,我擔心會是剩菜,所以我纔沒點,你腸胃不好,我只是希望你能喫到新鮮的飯菜。”

得知丈夫的用意後,她才發現,丈夫實際上是爲自己好。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感情,都開始於你一言,我一語,結束於你不言,我不語。

親密的親情是願意對家人傾訴憂愁,甜蜜的愛情是懂得對愛人表達心意,長久的友情是能夠對朋友流露誠摯。

再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把話說出來,沒有虛與委蛇的僞裝,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

02 有話就說,減少誤會

SUMMER

有句話說:

這世上所有的誤會都來自不理解,所有的矛盾都來自不溝通,所有的錯過都來自不信任。

《呂氏春秋》記載着這樣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因兵荒馬亂,三餐以野菜果腹,隨行的人已經很久沒有喫米飯了。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來一些大米,便將它們煮了。

飯快煮熟時,孔子剛好路過,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了些白飯喫着,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沒去質問他。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

孔子裝作剛睡醒的樣子說:“我剛剛夢見祖先來找我,所以我想把乾淨的,還沒人喫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

顏回立即慌張地說:“不行,這飯我已先喫一口了,不可以用來祭祖先了。”

孔子問:“爲什麼?”

顏回紅着臉地說:“我不是故意把飯先喫了,而是在煮飯時,有灰不小心落在飯上了,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所以我抓起來喫掉了。”

孔子聽了後,反思面對自己最信任的顏回,自己沒有及時和他溝通,就以爲他嘴饞偷喫,差點還怪罪於他。

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若不及時溝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別人,難免心生猜忌,梗上加梗,導致彼此不信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什麼都不說,卻希望另一個人什麼都能懂,老是玩“你猜我在想什麼”的遊戲,最終消耗彼此間的感情。

有話就說,才能及時減少矛盾和誤會。

03 有話直說,真心待人

SUMMER

知乎上有個提問:如何提升自己爲人處世的能力?

有個最高讚的回答:

有話直說,不要總是讓人去猜

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陪你的,有什麼話就直接說,繞來繞去不僅浪費雙方精力,還延長了解決問題的時間。

安得魯·葛洛夫說:

我們溝通得很好,並非決定於我們對事情述說得很好,而是決定於我們被瞭解得有多好。

有話直說,就像撥開迷霧看見暖陽,生活才能透進陽光。

真心待人,才能靜享交往的樂趣和生活的悠然。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就是:

有難處可以直接說、有問題可以直接提、有不對的地方可以直接指出來,而不用互相猜忌、彼此懷疑、疏遠冷落

本期編輯 | 劉一霖

資料 | 十點讀書、師父曰;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