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守成,不外乎是無愧於前人,也對得起子孫,父兄留下的基業,到孫權去世,版圖可說擴展了數千裏,尋訪臺灣和日本,雖說最後失敗了,得不償失,但是站在後世觀點,坐定東南,這是功。然而二宮之爭,罵死陸遜,火燒張昭,殺死魯王,不說爲害作惡十分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留下的基本盤也是動盪不安,以至於後人有樣學樣,大赤諸葛恪三族,東吳幾朝連着搞政治鬥爭內耗嚴重,不得不說,上行下效,始作俑者孫權難辭其咎。

對外白衣渡江,殺死關羽,親手毀掉江東與西川逐鹿天下的任何可能,這是客觀事實,雖然擴張了地盤,然而拔苗助長,兩弱火併,西川雖然慘敗,江東也難逃慘勝結局,即便是曹丕坐觀成敗,也不過是將統一進程推遲罷了。如果關羽可以大發神威,那些襄陽,洛陽、宛城甚至許昌魏國都守不住,畢竟按其他人的規劃孫十萬起碼要打合肥。結果魏蜀吳實力有可能變成6.5:1:2.5,蜀國必然統一。

東吳想和關羽聯姻是希望關羽按兵不動,讓魏蜀吳實力變爲5:2.5:2.5,甚至希望關羽獨立,四國實力變成3:2:2.5:2.5這兩種情況東吳不背刺而且有希望統一。否則劉備打長安時,關羽打襄陽,東吳再搞合肥,蜀漢纔是笑到最後的贏家一點懸念沒有了。當魯肅和孫權說據江東建號帝王圖天下的時候,孫權嘴上說着不要,卻“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孫權的黑點很多,其中就有背刺關羽和大魏吳王。

但站在孫權的角度想,劉備說借我荊州,我拿下益州後就還荊州。當手下告訴你劉備拿下益州,你想他拿,劉備又說,我拿下涼州就給你,看到關二爺坐鎮荊州又不敢硬搶。等到關羽威震華夏,很多人說孫權這時出兵合肥則曹操大勢已去,這其實是高估了孫權的攻城能力和低估了曹魏,曹魏是有危機,但崩盤不至於。相反,奪荊州則非常穩健。諸葛亮和孫權陸遜都是明眼人,北伐很多次都是串通好的,但效果不顯著。

再者孫權其實很信任蜀漢,朱然曾和孫權說從蜀地歸還的人都說蜀漢要背盟與魏。襄樊之戰,擺在孫權面前的並不是囚徒困境,而是維持孫劉打曹的局面(背刺),還是造成孫曹打劉的局面。三方博弈,天然會形成二小打一大的局面,一紙同盟書的作用只是讓雙方步調更一致,調度更合理而已拿下根據地之後,劉備集團跟打了雞血一樣,短時間內拿下了漢中,並對襄樊發起了衝擊。

還水淹七軍,讓曹魏大傷元氣,曹操嚇得差點遷都,如果孫權沒有造成這種局面,說不定就是曹劉姿勢對換,劉備半壁江山,曹劉偏安一隅兩種局面哪種對孫權更有利不言而喻。雖說孫權晚年確實中庸,但早年的他“年少萬兜鍪”,選賢與能,一手提拔了所謂“東吳四嘟嘟”,從而鼎足江東,以此圖謀中原。

最後,孫權沒有失去統一的野望,他從沒想過偏安江南,不僅如此,還很有上進心,早年多次抱父仇打劉表,後來赤壁大捷,順帶拿下了南郡。其後北伐,石亭一戰坑死曹休。其實東吳也有進行多次北伐,有大捷,卻淺嘗輒止,不敢深入。但限制東吳北伐的因素很多,還有一個原因是內亂不止。除了北伐,孫權還和遼東公孫往來,派遣船隊登陸臺灣。這怎麼能說不上進,怎麼能說是個守成之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