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

子钰老家深处内陆,所以在上大学以前是没见过太多江河湖海的。在此之前,也就无从了解靠打鱼为生的水上人家了。就算极为零星的了解也是在课本上,但也都如同蜻蜓点水般浅读过,不足为奇。初次对渔人的生活产生较为浓烈的兴趣,还是初读宋朝范仲淹的古诗《江上渔者》。在诗人悲天悯人的诗句里,让尚处于人生懵懂时期的我,一下子陷入了对渔夫“驾一叶小舟,出没风波里”的无限悲悯中。

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增厚,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多了份朦胧的意识。

老人与海画册

多年以后,在读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著作以后,让我对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又有了新的认识,个人的情感也从当初的同情瞬间化为无尽的崇拜。在海明威的笔下,渔夫“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在经历了84天的漫长等待,老人还是一无所获。终于,在第85天的时候,命运之神终被感动,一只体型巨大的马林鱼上钩了。

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但是老人竭尽全力也没有把这只本已到手的大鱼收获囊中,反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被拖拽了三天三夜。虽然最后该老人使出浑身的力气,猎杀了这只巨大的马林鱼,并将它的尸体捆绑在渔船上,老人使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小船往岸边划去。然而很不幸,马林鱼尸体散发出的血腥味,让海洋中的鲨鱼捕捉到。虽然,老人不顾之前与马林鱼决斗的疲惫,再次与鲨鱼决战。但是招架不住众多鲨鱼的群起攻之,最后回到岸边的老人只得到了马林鱼的骨架,马林鱼早已经被鲨鱼啃食的一干二净。

渔夫老翁

海明威笔下这个顽强的老渔夫,以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斗争着。他那条于碧波万顷中乘风破浪的小船,承载的不仅仅是生计,还有面对坎坷人生时的不屈的意志力。

南唐后主李煜曾经做过两首《渔父》词,在词中作者将自己对渔家生活的向往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其中。但是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李煜本人既没有想做范仲淹诗词中,在面对人生坎坷磨难时以自己的生命夺取温饱的渔夫,也没有想着成为海明威笔下那位拥有顽强意志的渔夫。

越过历史的长河,对渔夫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记述的,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了。

在其著作《楚辞》里。记述了屈原因为不得楚王信任而被放逐在外,一日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时心中郁闷烦躁的屈原恰巧遇到一打鱼的渔夫,两人盘坐于小渔船之上:一个士大夫,一个以打渔为生的渔夫,身份地位的悬殊,但就是命运的驱使,使得两个人同坐一小船上。一番攀谈,两人顿感相见恨晚,聊得甚是欢心,屈原抒发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渔父则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点醒屈原。

屈原像

沧海桑田,阅尽人间千年。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对屈原的傲然风骨颇为赞叹!而他的《渔夫》这首诗歌也随着屈原的名气被广为传颂。我们对屈原笔下的渔夫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一个智慧的老者,一跃成为超凡脱俗,不追求名利的“仙人形象”。

而屈原此举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人们对“渔夫”这一职业的认知,以至于众多文学作品中文人墨客们只写了江上渔船生活的雅娴,却不曾想起江上捕鱼的凶险,以及独自一人生活的孤寂惆怅之感。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当属以柳宗元《江雪》中塑造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形象为典范。除此之外,元代胡绍开的散曲《沉醉东风》里的对此场景的描写也颇为栩栩如生:

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渔夫与樵夫的相遇,一个放下了钓竿,一个收起了砍柴的斧头,在林泉下偶然相遇的两人,开始了属于自我的攀谈。

历史是何其的相似,同样的是在一叶扁舟之上,小渔船漂泊在一望无际的汪洋之上,几经时光的流转,渔夫的专注点已不再是捕捞打鱼之上,樵夫也不再是想着砍柴,而是两人尽情的谈古论今。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对于生于帝王之家,早已经过惯了富贵荣华的李煜,其笔下的渔人自然也就是一副悠然清闲姿态了。

因为词人的多情,原本无情的“浪花”和“桃李”也别有一番韵味。“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这是景物之语,也是情爱之语。江南和煦的春风拂荡着伴有微波的湖面,吹卷起点点青中带白的浪花,此刻也成为点缀大自然最朴素的美景。伴随着滑动的船桨,渔船在水波的推动下逐浪而行。因船体的移动而带动起来的星星水雾,也渐渐幻化成朦胧且带有冰冷诗意的面纱,披撒在渔人裸露的肌肤之上,顿时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湖边上的两岸,也是桃花夭夭,李花点点,它们也都伴随着船体的移动,仿佛活跃了起来,像极了一个个面露羞涩的姑娘,开始逐步逃离船体。但无需遗憾,前方还有无数的桃李相迎。

无论是船体之下的湖水,还是堤岸上逐一后退的浪花,皆是一片浩然之气,无穷无尽,不见尽头。

充满水雾的江南古镇

此情此景,我想都已经被这美景陶醉,莫说这是渔人向往的世界,滚滚红尘之中又有谁不痴迷留恋。渔人的惬意之态,让处于闹市之中的我们心生羡慕,很多时候一壶浊酒,一竿鱼竿,一斗蓑衣,从此春夏秋冬、凡尘闹市,皆与我无关。这种求之不得的盎然诗意,让身为渔人的自己都忍不住感叹:俗世凡尘里,能像我这样逍遥快活的人,能有几人!

这种带有仙气的渔人,在李煜的笔下妙笔生辉,让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躁动。比如宋朝文人朱敦儒,他常年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权贵致仕的邀请。在其隐居期间,他也连作六首六首《渔父》词,以表其志。

对于隐居期间的舒适安逸,仅一句“摇首出红尘”就将诗人的隐居价值全盘托出。对于东篱采菊、眺望南山的陶渊明,虽然因为不同的原因想要远离官场,但是殊途同归,两人追求自由的真理却是出奇的一致。诗人李煜在另一首《渔父》词中,以“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句,也是直言不讳的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叶扁舟泛五湖,把自由寄托在万顷碧波之上不是李煜的首创,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真正能超凡脱俗活成这般模样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早年范蠡辞官泛游于五湖,也只是为了避免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其后的柳宗元选择“独钓寒江雪”也是因为深受官场排挤,迫不得已才做出的举措;赵孟“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明面上是不屑于官场的勾心斗角,殊不知鞭挞过猛,在不经意流露的却是愤世嫉俗的情节。

中国文人自古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始终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作为读书人的人生信条,很少会有人一出生就有向往红尘的豁达情怀,多是在官场疲倦之后,才选择过瘾山林,过上娴雅宁静的生活。这些官场失意的文人,虽立志渔隐,却大多是“半缘心性,半缘现实”。

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

譬如前文中提到的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一例。在其所著写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面对着“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范公脑海里却浮现着春风和煦“渔歌互答”的良辰美景。

面对此迷人之景,诗人却根本无心欣赏,只得发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慨叹,并称之乃“古仁人之心”——由此不得不让人心生怀疑,平日里那些'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文人墨客们是否像范公一样,虽身处美景之中,却依旧心系江湖。

作为南唐的最高统治者,李煜当然不是想做一名真正的渔夫,但他也不希望做个匡世济民的好国君。在他的一种诗词里,李煜分明要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归隐之心。

洞庭湖之景:秋水与长天共一色,落霞与孤鹜齐

然而,归隐者的特质决定了,归隐这件事本身就不应该大肆宣扬,但是被现实逼迫的李煜,不得不高调宣扬自己的归隐之心。史书上对李煜本性的记载,说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重瞳,即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具有重瞳的已知名人中,除了李煜,只有仓颉、舜、重耳、项羽四人而已,这些人中几乎都是位居帝王之位,再不济的项羽也是西楚霸王,无限接近于帝王之位。

古时人们颇为迷信,对于李煜的吉相,在当时被人们广为流传,都认为他是未来南唐的主子,甚至可以有机会问鼎中原成为天下之主。然而本该给他带来福运的重瞳,却引来一众兄弟的记恨。其中,尤其以李煜的兄长李弘冀,表现得最为激烈。

因为对比于其他兄弟,李弘冀性格刚猛,虽是以被定位南唐的储君,但并不受父亲李璟的疼爱。李煜,作为李璟的第六子,却因为之前几个兄长早早离世,李煜成为仅次于李弘冀的次子。无情最是帝王家,历来皇位争夺是皇家千百年来不变的旋律。李煜特殊的异样,再加上皇四子的身份,和他善于文学的禀赋,让父皇对他尤为看重。兄长李弘冀显然嗅到了里面的危机,为了确保皇位的畅通无阻,李弘冀不止一次想要清除这个最大的隐患。

李煜剧照

对于早熟的李煜而言,他又何尝不知自己早已经是兄长的眼中钉。他虽然对皇位丝毫不感兴趣,但是他却早已经置身于权力争夺的旋涡之中。他尽可能的避免朝堂之事,并且屡次吟诗作赋向外界表达自己无心皇位的志向。“钟山隐士”“钟峰隐士”“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也都是李煜为自己取的名号。同样,这两首《渔父》词,也意在表明同样的心迹。

对于《渔父》李煜所表达的志向,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过相关质疑。在王国维看来,此作品“笔意凡近”,不太像李煜以往的写诗风格。但《全唐诗·南唐诸人诗》《近代名画补遗》《宣和画谱》等典籍都有记载,称是李煜把这两首词题在了宫廷画师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上。

王国维关于“凡近”的点评,当是针对遣词,尤其“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中四个“一”字,民歌痕迹浓重。语言虽然凡近,贵在造诣不凡,把一腔洒脱的隐士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不同于“粉妆玉砌”的另一种美,在诗词意境上,前者往往更难实现。清代纪晓岚曾有一首《钓鱼》,也像李煜的词一样,有一种素颜朝天的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塑像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一人独占一江秋,好个渔人,好种境界!如若抛开作者李煜当时的写诗背景,其笔下的渔人真是好不快活。这一人一棹一舟,独占一江春色是多么的壮观!但李煜的身份,注定他不能成为这样拥有闲情雅致的诗人,李煜笔下的渔人于江上垂钓,所钓之物非水中鱼也。

历史上端坐湖边,手持鱼竿却不钓鱼者,最为出名的当属姜太公和严子陵二人了。

话说当年,早已经年逾古稀之年的姜子牙用直钩在江边垂钓,当旁人嘲笑他怎能农用直钩钓取鱼儿时,姜子牙最后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钓的不是简单的鱼儿,而是一个圣主。知道后来历史的都清楚,他等到了那个他一直要钓的东西,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后来姜子牙成功辅助文武二王建立了西周,成为一代贤相。

而严子陵是东汉建立者刘秀早年的同窗,他与刘秀私交甚好。刘秀建立东汉以后,曾经多次邀请严子陵入朝为官,但都被严子陵给拒绝了。后来他终日隐居山林,以至于后人对他的高尚品德评价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这里,之所以通过一个渔人引申到两位贤人,是因为实在是一枚钓钩上的因缘际会,令人无法捉摸。

在李煜之前的姜太公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位真正的垂钓者,他所求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所有的行为举止都是为后来遇到周文王做的铺垫,是有意而为之。在后来,李煜也遇到了同样的机会,他通过描绘一个只懂得赏花弄月,寄情于山水的渔夫形象,以表明自己无心皇位的角逐,只想做一个洒脱的“渔夫”。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与人,一心迷恋于皇位的兄长李弘冀不幸中途病逝,一心想要寄情于山水的李煜却被鬼使神差的推上了帝王之位。后来的历史我们都清楚,他成为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位君王,然而没多久南唐的都城就被宋朝的铁蹄踏破,李煜本人自然成了亡国之君,后又被赵匡胤鸩杀于监狱。于李煜本人而言,这一切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自由飞翔的信鸽

东汉的严子陵垂钓,求的是不为钱财的美名,虽然他自己也不会想到千百年之后自己的谦让或被谈为美谈。李煜殚精竭虑,也是求名,求一个“无所为,不作为”的恶名,以求在李弘冀的戒心中全身而退。事实上,最后他不退反进,以至于到达了自己无法掌控的地方。于是,泛舟湖上,只是一场作秀而已,哪有真正的自由!

自由,要么抗争而得,要么彻悟而得。但包括李煜在内的诸多古文人,大多徘徊于两者之间,隐逸之乐,不过是他们镜花水月般的念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