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雍正皇帝創立軍機處後直到清末,軍機大臣便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其權力高於文官最高品級的內閣大學士。不過軍機處並非是個正式衙門,是個臨時辦差的部門,因此軍機大臣也就成了“差”而非正式官職。對於軍機大臣的選任,有清一代都有一個硬性的標準,下面就來看看哪些人有資格成爲軍機大臣。

有關軍機大臣的入值資格,清代官私著作多有記載。如《大清會典》載:“辦理軍機處軍機大臣:於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內特簡,無定員。”

《清史稿》職官志中有:“軍機大臣,無定員,由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旨召入。”禮親王昭槤稱:“國初設內三院外,其軍國政事,皆付議政諸王,然半皆貴胄世襲,不諳世務。憲皇習知其弊,故設立軍機大臣,擇閣臣及六部卿貳或熟諳政體者兼攝其事。”乾隆朝軍機章京王昶稱:“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

縱觀以上記載可知,要成爲軍機大臣必須具備兩個資格:一爲官職、品級達到一定級別,即“於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內特簡”;二爲皇帝親重之臣,“被寵眷尤異者”。不過每朝軍機大臣的選定情況又有些許的差別,我們以鹹同時期爲例作一說明。

先來講第一條:於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內特簡。

對於軍機大臣入值的官職、品級限制雖無明確規定,但亦可從清代歷朝軍機大臣任命中可見其一二,鹹同兩朝共有27位軍機大臣,具體如下:

親王一人:奕;正二品以上:桂良、景壽、祁寯藻、賽尚阿、柏葰、沈兆霖、李棠階、汪元方、季芝昌、舒興阿、彭蘊章、邵燦、麟魁、瑞麟、杜翰、文慶、匡源、文祥、寶鋆、沈桂芬;正四品以上:李鴻藻、胡家玉、何汝霖、焦祐瀛;從五品:穆蔭、曹毓英。

除恭親王奕以親王入值軍機處外,其他26位大臣多於大學士、各部院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品級由從五品至正一品各佔部分。其中,尤以大學士、各部院尚書、侍郎,品級爲正二品以上的官員居多,計佔總數的74%,京堂亦佔一定比例,約計總數的26%。

需要指出的是,鹹同兩朝正三品以下出任軍機大臣的共有五位,分別是胡家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何汝霖(大理寺少卿)、焦祐瀛(太常寺少卿)、穆蔭(內閣侍讀、五品京堂候補)、曹毓英(鴻臚寺少卿)。

儘管他們的級別原則上不能入值軍機處,但仔細分析他們的仕途履歷,便可發現他們卻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曾擔任過軍機章京,可謂熟悉樞務、政情,這就是他們得以超擢提拔的真正原因。

不難看出,咸豐、同治兩朝軍機大臣入值官職、品級多爲大學士、尚書、侍郎及京堂,即便是正三品以下者,也多爲熟悉樞務、政情之軍機章京。

再來看第二條:被寵眷尤異者。

軍機大臣實爲皇帝之機要祕書,其首選條件必爲皇帝親重之臣。正如咸豐帝所說:“夫軍機大臣,本爲要任,滿漢兼用,斷不應稍有區別。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從無分於滿漢。穆蔭人亦中才,朕本欲添派滿洲軍機大臣,惟內斷於心,親加選擢,非諸臣所可輕議也。”

事實上,選擇親重之臣入值軍機,咸豐朝如此,清代其他幾朝亦如此。但同治一朝與前朝相比略有不同,皆因幼主即位,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改變咸豐帝顧命格局的輔政體系,在該體制建立、發展的初期階段,即同治一朝十三年間,慈禧太后與奕展開激烈政爭,而此種政爭在軍機處人事安排上也有體現,故選擇親重之臣這一條件又存在在太后與親王軍機大臣親重之雙重標準。

此外,自嘉慶朝始,軍機大臣不由地方官員中特簡,本職爲四、五品京堂經賜三、四品卿銜也可被任命爲軍機大臣。當然,軍機大臣不由地方官員中特簡,至清末又發生了變化,如左宗棠、張之洞等地方官員亦入值軍機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