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战略空军?守得住、攻得出,从战机性能层面,要接近主流战机性能,不能出现代差;从种类来说,要重型、轻型兼备,要有大运输机,要有远程轰炸机,能对空、对地、对海形成高低搭配的体系化力量;从数量上来说,没有一千架战机就只能算中等空军,距离战略空军还差着规模的坎。

30年前,有这样一支空军力量:轰炸机超过150架,其中接近50架是远程战略轰炸机;性能领先或接近全球顶级水平的战斗机、歼击机、战斗轰炸机以及各种型号的直升机,应有尽有,全部战机规模超过2100架,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规模和实力除美俄之外无人能敌,在30年前,这样的空军力量绝对让我们垂涎欲滴。

30年后,这支空军力量不但没有壮大,没有得到维持,而且是雪崩式的衰落,转卖、拆解、报废、甚至丢弃。战机规模仅剩200架左右,不算隐身的四代机,也落后一代,除了中美俄,还有一堆国家的空军力量碾压他。整个过程带着不可思议,又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国家就是乌克兰。那些被转交、拆卸的战机包括图95、图160。白天鹅的身姿得到这样的归宿实在让无数军迷内心崩溃,而大量的战斗机要么低价销售,要么拆成废铁,未经一枪一弹就落得几乎“全军覆没”。哪怕是现存的200架左右的战机,能够随时投入使用的比例也为未可知,至于性能,当然指望不上30年前的技术依然春光依旧了。

话说回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很多朋友关注的有关中国公司收购马达西奇的事。基于航空动力我们底子薄弱,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以及对自主发展不够自信等多层面原因,总有一部分人把国产航空动力的部分希望寄托在马达西奇身上。希望借助这个曾经的航空动力巨头,实现这个领域的“弯道超车”。

姑且不论航空动力是否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行性,至少,借助马达西奇实在是不太现实。因为马达西奇长期面临俄罗斯和美国的联合绞杀,能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需要研发的方向缺少投入,基本是处在尴尬的挣扎状态之中,近些年更是举步维艰,连苟延残喘都很难持久了。这也是马达西奇非常乐于接受中国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因,不夸张的说,马达西奇已经失去议价能力,谁能让它维持不倒闭,它就能接受谁的合作方案。

带着一系列民用范畴的产品,和一大堆航空动力方面的数据资料,马达西奇对于中国的航空动力或许有一定的价值,但绝左右不了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路径。换句话说:有它可用,没它照常。至于美国为什么出手干涉,主要还是基于巴统和瓦森纳协定的习惯思维,毕竟,马达西奇再没有干货,曾经 “动力沙皇”的名头也必定引发关注,而对于中国企业,借助马达西奇开展对外合作或许会更为方便,大抵上,也就仅此而已。

疫情影响之下,美国是否会放松对收购马达西奇的干涉,暂未可知,且等着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