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都說《水滸傳》的主題是“官逼民反”,但不得不說,水泊一百單八將裏,有的似乎天生就是做強盜的料,之所以上梁山,不過是“大樹底下好乘涼”,可以藉着這裏兵強馬壯來燒殺搶掠罷了。

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青州桃花山的李忠周通,芒碭山的樊瑞、項充、李袞等,他們最終都匯聚在宋江的麾下,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繼續進行自己的“老本行”。雖然都是些強盜頭子,但在施耐庵的描寫下,竟然個個性格鮮明。比如小氣卑微的李忠,好色粗暴的王英,還有頭上長瘤子的鄒潤,眼睛通紅的鄧飛……

在這些綠林人士裏,最令我回味無窮的,當屬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一)綠林難入

提起燕順,熟悉水滸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和王英、鄭天壽在清風山險些喫掉宋江。按理說,這樣喫人肉剜人心的魔王,應該從小就是在土匪窩長大的。可有趣的是,這三位上山前的職業,卻一個比一個精緻。王英是車伕,鄭天壽是銀匠,而燕大王則是販羊馬生意的。

既然是做牲口行的,想必燕順一定是個心細之人。不然,如何能管理那麼些牛馬。但再仔細想想,既然如此,可爲何又淪落到“消折本錢”的地步。是有人欺負他?應該不能,書裏描寫燕順是“赤發黃須”,長這樣模樣的人,看着就不好惹。羊馬生意不好做?也不盡然,大家應該知道宋朝缺馬,雖然徽宗時代逐漸不修武事,但是馬在當時依然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話說時段景住跑來,對林沖等說道:“我與楊林、石勇前往北地買馬,到彼選得壯竄有筋力好毛片駿馬,買了二百餘匹;回至青州地面,被一夥強人,爲頭一個喚做“險道神”鬱保四,聚集二百餘人,盡數把馬劫奪,解送曾頭市去了!石勇、楊林不知去向。小弟連夜逃來,報知此事。”

從後來梁山馬匹被搶走,就可以看出馬在當時是有絕對市場的。憑藉燕順膽大心細,又有一身防身武藝,只要安安分分做買賣,不敢說一定會藉此發跡,但總不至於落得賠本。似乎對於燕順來說,販羊馬發家並非他的志向。也許是一開始他就不本分,又或者是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見識、能力、眼界都有很大的提升,使得他開始重新審視自我。

難道要販一輩子羊馬?天天風裏來雨裏去,自己活的還不如那些牲畜。羊馬雖被人驅使,但好歹尚有歸處。可天下這般大,哪裏是他錦毛虎的容身之處。燕順雖然不是什麼人中龍鳳,但人一旦有了大量的經歷和見識,難免會產生自己幹一番事業的雄心。

其實這樣的雄心誰都曾有過,曾幾何時,當我們遇到多年不見卻開着豪車的老同學,心中多少都泛起一絲漣漪。可這樣的漣漪來得快,去得更快,因爲現實中哪有那麼多超級英雄。可燕順就做成了,他果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清風山。儘管這片土地伴隨着哭聲和血色,但他卻樂在其中。

的確,在山上當殺人越貨的土匪是我們不提倡的。雖然有人會說當時宋朝是封建社會,像燕順這樣的“三無人員”是無出頭之地的。但我並不認可,難道除了造反,燕順真的沒有出頭之路了?當時宋朝邊患嚴重,如果燕順真的有雄心壯志,在邊關一刀一槍搏個功名也是美事。可惜他卻選擇了投奔綠林之中,也許是之前他經歷了太多不公平待遇,才一氣之下上山爲寇。但不管如何,終究是一種黑暗對抗另一種黑暗,讓人欣賞不起來。

但後來再讀《水滸傳》,才發現燕順這個人,天生就是混綠林的。也只有當土匪,他這隻老虎才能發揮自己的威力,儘管這種威力帶有很大的破壞性,但也許在燕順身上,施耐庵纔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正的綠林。

(二)大哥難得

水滸裏面山頭林立,可大多數山頭很少像梁山那樣,廣招天下好漢。要麼一個人單幹,要麼兄弟幾個一起造反,以後便關起大門自逍遙。二龍山倒是先後有施恩、張青夫婦投奔,但也並非是毛遂自薦。就連一開始的梁山,面對林沖、晁蓋的入夥,王倫也百般推脫。

爲什麼在水滸世界裏,這些小山頭(包括早期梁山)有很強的排他性。至於原因,本來他們佔據個小山頭,就是爲了過太平日子,做大雖難,但足以自保。這時候來了外人,雖然山寨實力肯定提高了,可此時他們的寨主地位還能保住嗎?

廖立聽李助說得王慶恁般了得,更有段家兄弟幫助,我只一身,恐日後受他晦氣,翻着臉對李助道:“我這個小去處,卻容不得你每。”王慶聽了這句,心下思想:“山寨中只有這個主兒,先除了此人,小嘍羅何足爲慮?”便挺朴刀,直搶廖立。

水滸裏的這段描寫,應該是一些小山頭寨主面對高手來投的真實寫照。可是在燕順的清風山裏,卻看不到這些。雖然好色但是還算勇猛(相對在綠林)的王英,以及和矮腳虎大戰不分勝負的鄭天壽,都因爲燕順的賞識,上山爲匪。這樣,清風山成了青州境內的一方“霸主”。

這個好漢祖貫兩淮人氏,姓王名英…上清風山,和燕順佔住此山,打家劫舍……這個好漢祖貫浙西蘇州人氏,姓鄭,雙名天壽因來清風山過,撞着五矮虎,和他鬥了五六十合,不分勝敗。因此燕順見他好手段,留在山上,坐了第三把交椅。

難道燕順不怕王矮虎和鄭天壽造反嗎?尤其是王英,書裏說他“原是車家出身,爲因半路里見財起意,就勢劫了客人,事發到官,越獄走了”,面對一些錢財,尚且如此,“大寨主”這個位子,很難說王英沒有覬覦過。

從後面燕順殺劉高妻子,王英便與他兵戎相見可以看出,這個王矮虎是有些不服地強星的。可燕順不怕,只是把他倆當成親兄弟,大碗喫酒大口吃肉,論秤分金銀,整套穿衣服便是。這可不是燕順傻,在綠林混,就要講綠林的規矩,玩心機可以,但千萬別放在明面上,王倫的死不就是最好的論證嗎?

那燕順酒醒起來,坐在中間交椅上,問道:“孩兒們那裏拿得這個牛子?”小嘍囉答道:“孩兒們正在後山伏路只聽得樹林裏銅鈴響。原來這個牛子獨自個背些包裹,撞了繩索,一跤絆翻,因此拿得來獻與大王做醒酒湯。”燕順道:“正好。快去與我請得二位大王同喫。

就連捉到一個活人,都要和兩位大王同喫,可想而知燕順平時絕對是講究公平的。畢竟混綠林的都是社會下層,千萬不能厚此薄彼。久而久之,這三個之前沒有半點瓜葛的人,成了真正的骨肉兄弟。雖然在燕順的領導下,清風山內部團結,實力在青州也算說得過去,可在燕順心裏,卻還有一段心事。

燕順道“你莫不是山東及時雨宋公明,殺了閻婆惜,逃出在江湖上的宋江麼?“宋江道:”你怎得知?我正是宋三郎。”燕順聽罷,喫了一尺,便奪過小嘍囉手內尖刀,把麻索都割斷了,便把自身上披的棗紅絲衲襖脫下來,裹在宋江身上,抱在中間虎皮交椅上,喚起王矮虎、鄭天壽快下來,三人納頭便拜。

當他們陰差陽錯捉到宋江時,燕順本以爲就是一份醒酒湯。可弄明白此人來歷後,燕順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從之前要喫宋江的冷血魔君變成了公明哥哥的鐵桿小弟。值得一提的是,在放宋江之前,燕順進行了反覆的確認。一方面是他對宋公明的崇拜,另一方面也是燕順的爲人嚴謹。

燕順道:“仁兄禮賢下士,結納豪強,名聞寰海,誰不欽敬!梁山泊近來如此興旺,四海皆聞,曾有人說道,盡出仁兄之賜。不知仁兄獨自何來,今卻到此?……個頭領大喜,隨即取套衣服與宋江穿了。……又說武松如此英雄了得,三個頭領拊髀長嘆道:“我們無緣!若得他來這裏,十分是好。卻恨他投那裏去了!”

從燕順說的話可以看出,他似乎早就有投奔宋江之心。而且整個談話過程,都是燕順和宋江爲主角。王英和鄭天壽完全插不進嘴。也是,他倆本來就是陰差陽錯進綠林的,對這些事情不感冒。但燕順不一樣,既然能和江湖大佬宋江談到一起,說明這隻老虎一直伏在清風山窺視着綠林的風風雨雨。

尤其是最後一句,若是武松來就好了。看來燕順的野心是真的不小,不僅想留下宋江,還想把武松招到清風山。至於這些人來了,自己什麼位置,燕順並不在意。快意恩仇的綠林世界,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切就足夠了。

可此時的宋江,還對封建皇權抱着很大的希望,落草是不可能的。當宋江離開清風山尋找花榮時,卻被清風寨的劉高陷害,在這一危難之時,燕順再一次救了宋江。看來他倆之間,並非完全的利益交換,至少在燕順心裏,即使宋江不留山寨,這輩子與這種人結交,也不虛度年華了。

三個好漢大喝道:“來往的到此當住腳,留下三千兩買路黃金,任從過去!”黃信在馬上大喝道:“你那們不得無禮!鎮三山在此!”三個好漢睜着眼,大喝道:“你便是'鎮萬山',也要三千兩買路黃金。沒時,不放你過去。”黃信說道:“我是上司取公事的都監,有甚麼買路錢與你!”那三個好漢笑道:“莫說你是上司一個都監,便是趙官家駕過,也要三千貫買路錢,若是沒有,且把公事人當在這裏,待你取錢來贖。”

這時的燕順,彷彿指揮着千軍萬馬,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要知道燕順面對的,可是受到正規訓練的官軍,這場戰鬥稍有不慎,對於山寨便是滅頂之災。可燕順公然不懼,那可是宋公明,綠林裏的大腕人物,於情於理都要博一把。綠林不是世外桃源,玩的就是心跳。

(三)命運難尋

這一次的“護駕”,讓燕順在宋江心裏地位大大提高。以至於在上梁山的時候,兩人並道而行。其實這兩個人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燕順心裏只有綠林,可宋江的眼光,則在廟堂。雖然燕順註定不懂宋江這些,但並不妨礙燕順對宋江的崇拜。

”那漢喝道:“量你這廝,敢說甚麼!”燕順聽了,那裏忍耐得住?便說道:“兀那漢子,你也鳥強!不換便罷,沒可得鳥嚇他。”那漢便跳起來,綽了短棒在手裏,便應道:“我自罵他,要你多管!老爺天下只讓得兩個人,其餘的都把來做腳底下的泥。”燕順焦躁,便提起板凳,卻待要打將去。

這一處細節,讓我們看到了這位綠林魔王的另一面。並不是每個人都生來冷血,只是在綠林裏,只能做一個只問路不問心的殺手。但從他之前走南闖北販羊馬看,世間的冷暖他應該都經歷過。

生性爽快的人,之前應該也遇到過很多不平事,可當時的自己人微言輕,無法左右。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己如今是堂堂錦毛虎,爾等匹夫,安能如此?雖然這樣的行爲也是以暴制暴,但依然讓我們眼前一亮。身處崇尚弱肉強食的綠林,卻依然能關心小人物,儘管這是靈光一閃,卻足以讓人玩味。

新版水滸傳裏,在衆好漢離開清風山轉投水泊時,畫面突然給到了燕順三人。看着自己曾經經營的山頭,燕順的眼神可謂是五味雜陳。當年的豪情壯志,當年的意氣風發,這裏,是寄託自己理想的地方。也罷,是時候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了!

上山之後的燕順,屢屢隨宋江出征,算是公明在梁山的心腹。同樣在晁蓋攻打曾頭市的時候,他也是二十將之一,我想同樣一身綠林氣的晁天王應該能喜歡燕順。可是在梁山上,燕順應該不會太開心。他嚮往的八百里水泊,表面是兄弟情義,實際上勾心鬥角,綠林早就變了色……

詔安以後,有幸和宋江一起去五臺山,看着莊嚴的佛殿,虔誠的香客,耳邊傳來了一陣陣誦經聲。燕順想起了自己嗜血的往事,不知道有何感想?

不對,我怎麼聽到了“嘶嘶”的馬鳴聲?年少賣馬,中年殺人……可燕順已經來不及思考,烏龍嶺的流星錘,擊碎了燕順的生命之花,也擊碎了他一生的綠林恩怨……

作者:趙寶玉,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