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中國現代文學的長河,張愛玲是沒有同類的“異形”。生前,她是一個符號;死後,成爲一個謎。她以自己的生活爲底子寫出了文壇傳奇,被後人奉爲文學神話,又被另一些人批評爲怨婦寫作而誤上神壇。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100週年,她依然站在爭論的兩端,始終沒有被“折中”,卻不妨礙我們透過她的作品,窺見一些生活的美好。

張愛玲與弟弟

比如說,喫。

在《談喫與畫餅充飢》裏,張愛玲寫蘿蔔鴨舌湯、蘿蔔絲餅、大餅包油條、臭豆腐,還有老大昌的小甜點,“離我學校不遠,兆豐公園對過有一家俄國麪包店老大昌(Tch-akalian),各色大面包中有一種特別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點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隻半寸寬的十字托子,這十字大概面和得較硬,裏面攙了點乳酪,微鹹,與不大甜的麪包同喫,微妙可口……老大昌還有一種肉餡煎餅叫匹若嘰(pierogie),老金黃色,疲軟作布袋形。”

又比如說,穿。

張愛玲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一種隨身帶着的袖珍戲劇。”她對旗袍是情有獨鍾的,更會親自爲自己設計特別的樣式,在香港讀書時,就把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着她們的旗袍照,成爲驚豔的中國符號。旗袍,至今仍是最爲世人所認可和推崇的中國女性服飾之代表,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是經典的傳遞,是時尚的先導,是上海歷史與文明的映照。

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繪畫月份牌廣告 作者:謝之光

蘭閨試鞋圖 作者:康年 品牌:哈德門

讓我們一起追尋旗袍前世今生的故事,重溫老上海風情與禮儀,靜觀時空流轉世事變遷,如同品味一闋美好的花間詞。

朵雲畫廊在千彩書坊的藝談活動第二期

海上花 —— 百年旗袍與老上海

時間:2020年5月23日(週六)13:30

地點:常德路195號千彩書坊二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