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團中幽靈般的暗物質“環”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藉助實驗尋找構成暗物質的粒子。據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官網6月16日消息稱,在理論物理學教授Kathryn Zurek的帶領下,研究人員開始謀求新的思路。相關研究結果刊發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

簡單說來,他們一直在研究暗物質由“隱藏區”的粒子所組成的可能性。這些粒子比之前假設的粒子要輕,理論上可經位於地下的小型桌面實驗設備發現。相比之下,科學家們目前正在採用大型實驗來尋找質量更重、被稱爲“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的暗物質候選者。

Zurek教授在十多年前首次提出了隱藏區粒子概念,他介紹道:“暗物質總是會穿過我們。當我們繞着星系中心移動時,暗物質形成的穩定風通常會被忽視,但我們仍然可以根據暗物質的來源,設計出新的方法來搜尋暗物質風和探測器之間罕見的相互作用。”

在這篇論文中,物理學家們概述瞭如何通過一種被稱爲磁振子(magnon)的準粒子來探測較輕的暗物質粒子的方法。準粒子是一種突現現象:當固體表現得好像含有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時,就會出現準粒子。磁振子就是一種具有電子自旋現象的準粒子,它的作用類似於小磁體,具有集體激發效應。

在研究人員關於桌面實驗的構想中,一種磁性晶體材料將被用於尋找由暗物質產生的、處於激發態的磁振子的跡象。

論文作者之一、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Zhengkang (Kevin) Zhang解釋道:“如果暗物質粒子比質子輕,那麼用傳統方法探測它們的信號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據許多被充分激發的數據模型顯示,特別是那些涉及隱藏區的模型,暗物質粒子可以與電子的自旋效應產生偶聯。因此,一旦它們擊中實驗材料,就將誘導出自旋激發態,或磁振子。如果我們通過冷卻設備,以及將其移至地下來降低背景噪音,就有望探測到僅由暗物質產生的磁振子。”儘管這類實驗到目前爲止還只停留在理論上,但最終可能會利用埋在地下的小型設備來完成。這樣的話,來自其他粒子(比如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產生的外部影響就可以降到最小。

在目前桌面實驗所發現的暗物質跡象之一是,信號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是由於用於檢測暗物質的磁晶體或具有各向異性,這意味着原子被自然地以特定的方式排布着,以便於當暗物質從特定方向而來時,讓它們傾向於與暗物質發生更強烈的交互作用。

科界原創 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物理評論快報》

期刊編號:0031-9007

原文鏈接: 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thinking-small-new-ideas-search-dark-matter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爲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