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國家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備條件,爲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政策,落實“人民健康至上”理念,由國家癌症中心、中國癌症基金會、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腫瘤健康管理大會”於2020年6月5日-12日在線上隆重召開。2020年6月7日晚,晚期乳腺癌規範診療論壇雲端開幕,領域內專家學者線上相聚,分享了“全方位提升,全週期促進”的乳腺癌管理經驗,本報特別整理會議精要,與讀者分享。

大會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教授開場致辭介紹到,我國乳腺癌發病率雖然不算太高,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所以每年發病總人數超過30萬。另外,3%~8%的乳腺癌患者在初診時已是晚期,而部分早期患者系統治療後也會逐漸發展爲晚期。當前,晚期乳腺癌的診療取得了諸多進展,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預後不盡如人意,如何通過新的治療手段,嚴格的規範化管理延長患者的生存,改善其生活質量是亟需領域內專家學者解決的重點問題。希望大家凝心聚力,攜手奮進,促進我國乳腺癌診療事業不斷突破,造福更多患者。

徐兵河教授

中國智慧,閃耀國際

——創造晚期乳腺癌治療新格局

徐兵河教授在隨後的報告中分析了我國乳腺癌的診療形勢,近年來,我國乳腺癌領域科研水平進展迅速,我國學者發表文章數目不斷增加,參與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大型臨牀研究。備受矚目的APHINITY研究我國有21箇中心參與其中,開啓了HER2陽性乳腺癌輔助治療的雙靶向時代,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研究者們也更加重視中國患者的數據,積極開展中國人羣的臨牀研究;三陰性乳腺癌(TNBC)方面,國內學者積極探索,提出了四分型分子分型並建立了精準治療策略。更令人欣慰的是,由我國學者發起的重磅研究陸續登上國際舞臺,如節拍卡培他濱維持治療TNBC的SYSUCC-001研究、UTD1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乳腺癌的研究等。我國自主研發的藥物也在不斷創新突破,中國原研腫瘤藥代表吡咯替尼十年磨一劍,填補了我國抗HER2領域的空缺,更爲全球抗HER2治療最佳決策添磚加瓦。

我國抗乳腺癌藥物的研究從最初的仿製藥、Me-Too研究,到Me-Better研究,再到創新性藥物的開發研究;從參加、跟隨到部分領域引領,爲全球乳腺癌治療研究貢獻了中國智慧。

嚴謹規範,與時俱進

——中國晚期乳腺癌規範診療指南更新要點

馬飛教授

隨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分享了《中國晚期乳腺癌規範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更新要點。在徐兵河教授的帶領下,2015年制定了首版指南,多年來,緊隨領域內前沿進展,兼顧我國臨牀診療現狀,指南不斷完善,爲我國晚期乳腺癌的診療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臨牀實踐規範。

首先,今年發佈的指南標題上發生了變化,從“共識”升級爲“指南”,響應了國家單病種質控關於規範指南全覆蓋的需求,填補了晚期乳腺癌治療規範的空白。其次,指南結構進一步調整,內容更加全面、系統。

治療方案上,指南根據近兩年最新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多方面的更新。伴隨診斷方面,指南建議在相關靶向治療臨牀可及的情況下應明確PI3K、PD-L1和BRCA狀態以指導用藥。在不可手術局部晚期乳腺癌領域,基於NeoSphere研究結果,新增推薦曲妥珠單抗聯合帕妥珠單抗和紫杉類藥物新輔助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對於Luminal型乳腺癌,如患者無法耐受化療,可根據腫瘤特性、患者特徵考慮內分泌單藥或聯合CDK4/6抑制劑治療。

HR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腺癌領域,新增了對於不願行卵巢抑制或雙側卵巢切除的絕經前復發轉移患者,應根據既往患者在輔助治療階段使用內分泌治療的種類和時間,考慮他莫昔芬或託瑞米芬治療;對於絕經後一線內分泌治療進展的患者,基於PALOMA-2等研究結果,推薦CDK4/6抑制劑;二線治療中,儘管其他靶向藥物暫未在中國上市,也將PI3K抑制劑和AKT抑制劑列入其中。

TNBC方面,MDV3100-11研究證實了恩雜魯胺治療雄激素受體陽性晚期TNBC的療效,因此在指南中予以推薦。免疫治療方面,指南新增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作爲一線治療推薦,但二線及以上治療,帕博利珠單抗單藥療效並不優於化療。此外,指南在遺傳性晚期乳腺癌治療、轉移竈管理及男性晚期乳腺癌治療等方面均有相應更新,以期更精準地指導我國晚期乳腺癌的治療。

近年來,CDK4/6抑制劑已成爲乳腺癌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正在迅速改變HR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療格局,其有效地克服或延遲了內分泌耐藥這一臨牀困境,爲晚期患者爭取了更多的生存時間。目前僅有哌柏西利在我國獲批上市用於臨牀實踐,馬飛教授指出正在綜合領域內專家學者的臨牀實踐經驗,計劃制定CDK4/6抑制劑臨牀應用共識,進一步促進晚期乳腺癌的規範化診療。

療效與安全性雙獲益

——CDK4/6抑制劑規範化應用與管理

胡夕春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夕春教授闡述了CDK4/6抑制劑的規範化應用和管理。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了三種CDK4/6抑制劑,哌柏西利、ribociclib和abemaciclib用於臨牀,三者的作用位點和藥代動力學特徵存在差異,其中哌柏西利的半衰期較長,因此僅需每日1次給藥。體外實驗表明,三種CDK4/6抑制劑均能夠顯著抑制CDK4/6同cyclin D的結合,而abemaciclib對CDK9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可能導致了腸道毒性和腹瀉。

安全性方面,既往CDK4/6抑制劑聯合芳香化酶抑制劑(AI)或氟維司羣的研究顯示,三種CDK4/6抑制劑的不良事件近似,但哌柏西利和ribociclib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較高,而abemaciclib腹瀉和血栓發生率更高。基於CDK4/6抑制劑不同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在治療時可根據患者狀態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哌柏西利在真實世界研究中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Ⅲ期臨牀研究,其聯合AI的治療方案相較於其他CDK4/6抑制劑聯合方案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

療效方面,CDK4/6抑制劑聯合AI的一線治療療效顯著,PALOMA-2、MONALEESA-2等Ⅲ期研究顯示,不同CDK4/6抑制劑能夠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PFS),疾病進展風險降低近50%。而在真實世界研究中,也同樣證實了CDK4/6抑制劑的療效。一項美國真實世界研究探索了哌柏西利一線治療的療效,研究入組了更高比例的>70歲和ECOG≥2的患者,結果顯示在進行傾向評分匹配(PSM)前後,哌柏西利+來曲唑均可顯著提高患者PFS和總生存(OS),PSM後死亡風險更是下降了48%。CDK4/6抑制劑聯合氟維司羣亦療效顯著,不同CDK4/6抑制劑在降低疾病進展風險和死亡風險方面療效相當。

胡夕春教授指出,亞組分析或許能夠發現不同CDK4/6抑制劑的療效差異並指導臨牀用藥。在治療僅骨轉移的患者時,哌柏西利+AI方案PFS獲益明顯,而abemaciclib療效不及AI單藥。對不同無治療間隔(TFI)亞組進行分析時,MONARCH研究提示abemaciclib治療TFI>3年的療效可能較爲有限,而PALOMA-2研究則顯示哌柏西利治療TFI>2年和5年的PFS療效顯著。對於內臟轉移患者,不同CDK4/6抑制劑一線治療的療效相似,但哌柏西利和ribociclib可以顯著延長非內臟轉移患者PFS和OS,abemaciclib聯合氟維司羣對非內臟轉移患者的OS獲益較爲有限。對於內分泌耐藥患者,哌柏西利相較abemaciclib對繼發性耐藥患者療效更佳,而在原發性耐藥患者中,abemaciclib能帶來OS獲益。

近兩個小時的雲端相聚,涵蓋了領域內前沿進展,臨牀實踐規範,更有諸多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期待未來更多臨牀試驗的開展,更多新藥的研發,爲患者帶來更大獲益,爲“全方位提升,全週期促進”我國腫瘤健康管理貢獻領域內力量!

(感謝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夕春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審校)

相關文章